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政局的影响:杨魏争权,人才凋零,二十年内没再北伐

雪千岚 2023-08-08 21:35:25

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途中,身染重病,星落五丈原。

诸葛亮之死,标志着蜀汉星光熠熠的第一代尽数退场。

而且,作为后刘备时代蜀汉实际上的话事人,诸葛亮之死留下了巨大空白,也让蜀汉内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

一、士气低落

诸葛亮对蜀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备死后,他不仅是国之柱石,更是一众文臣武将的精神图腾。虽然蜀汉是以一州之地对抗九州,但只要诸葛亮在,蜀汉就有主心骨,人心就不会散,克复中原就绝对有希望。

但诸葛亮一死,蜀汉找不到任何一个人能替代他,举国上下都笼罩在巨大的恐惧和危机感之中,虽然一时半会天还不会塌,但众人都隐隐觉得丧钟已开始了倒计时。(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三国志 蒋琬费祎姜维传》)

二、杨魏争权

诸葛亮在时,尚能镇住魏延和杨仪二人。但诸葛亮一死,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彻底公开化。两人势同水火,相互都向刘禅告黑状说对方谋反。

刘禅询问蒋琬、董允两人,他们都担保杨仪并怀疑魏延。失势的魏延随后被马岱所杀。马岱将魏延的人头带给杨仪,杨仪竟然将之扔在地上狠狠踩了几下,大骂:“庸奴!复能作恶不?”随后还灭了魏延三族。

但杨仪作为胜利的一方,在这场风波中也未能幸免。魏延死后,他并没有如愿得到自己想要的位置,忍不住向费祎埋怨,言辞十分激切,结果被费祎告发,杨仪被废为庶民。随后,又因上书诽谤,被捕下狱后自杀。

魏延当时是军中最能征善战的猛将,杨仪的才能也非常出色,诸葛亮常常“深惜仪之才干”。两人因争权相继殒命,让蜀汉本就不稳的政局更加动荡。

三、战略转变

《三国演义》小说中,诸葛亮死后,姜维立即接过了北伐大旗,让人感觉蜀汉北伐的战略一直没变。

但史实却并非如此。姜维的资历毕竟在那摆着,他作为一个降将,虽然深受诸葛亮器重,但还不至于立即就接诸葛亮的班。

历史上,诸葛亮的继任者先是蒋琬、再是费祎。这两个人并不以军事才能著称,任内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北伐。

蒋琬虽是主战派,他鉴于诸葛亮数次从祁山和秦岭北伐都无功而返的状况,设想从汉中沿着汉水进攻魏国上庸。

但从这一路进攻魏国,其凶险程度不亚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如果蜀军不能打下上庸,大军基本上有去无回,因此遭到众人反对。加之蒋琬本人一直在生病,蜀军基本没怎么出击过。

蒋琬的继任者费祎是彻底的主和派,军事上非常保守。他认为既然连诸葛亮都没法北伐成功,剩下的人肯定就更不行,只能等待下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奇才出现。(“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也因此,即便姜维北伐的愿望非常强烈,但费祎却并未给他足够的支持。(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在蒋琬和费祎主政的二十多年间,蜀汉的对外战略,实际上由主动进攻变为积极防御。

四、人才凋零

因为马谡失街亭的巨大影响,不少人给诸葛亮贴上了不会识人用人的标签。

蜀汉的人口规模三国最小,如此小的人口基数,执政者挑选人才的余地本来就不大。

但即便如此,诸葛亮发掘并提拔的人才并不少。蜀汉前期,谋士庞统就曾得到过诸葛亮的举荐。后来的蒋琬、费祎、董允等治蜀能臣,向宠、张嶷等重要将领,包括降将姜维、王平等国之柱石都是诸葛亮发现并提拔的。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才真正出现了断档,内政人才基本是在吃诸葛亮留下的老本。优秀将领所也剩无几,称得上的只有有姜维、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除了夏侯霸,也基本都是刘备及诸葛亮时期留下的人才班底。

五、宦官弄权

刘备白帝托孤后,诸葛亮成为蜀汉实际上的话事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劝谏刘禅“亲贤臣、选小人”,刘禅十分敬重诸葛亮,自然也听得进去,此时蜀汉的政治相对清明。

但诸葛亮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先后有多位继任者,但他们的权势和影响力却完全不能和诸葛亮比肩,因此受到很多掣肘。

尤其到了姜维时期,宦官黄皓弄权。姜维上书后主杀了黄皓,但刘禅却对黄皓非常维护,并且绵里藏针的警告姜维说:当年侍中董允活着的时候,就经常对黄皓咬牙切齿的打压,所以我心里看他非常的不爽。

在姜维跟黄皓彻底撕破脸后,黄皓对姜维的打击报复自然不少,所以黄皓费尽心思要废了姜维的大将军之位。姜维甚至不敢回成都,请求到沓中屯田避祸。

也正因黄皓弄权,蜀汉遭受了致命一击。在魏将邓艾、钟会等联合伐蜀时,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增援前线,然而黄皓却迷信鬼巫之说,蛊惑刘禅说敌军并不会真的杀来。

最终导致前线贻误战机,姜维独木难支而邓艾兵锋直指成都,刘禅向邓艾投降而蜀汉灭亡。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微信公众号:雪千岚)

0 阅读:0

雪千岚

简介:我始终相信 文字是世界上最有魔力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