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欣的工作经历可以用“天上地下”来概括。学习空乘专业的她,毕业后就进入了一家知名航空公司。后来,她却做了个让人出乎意料的决定,来到八宝山殡仪馆工作。朋友们知道她的选择后,都忍不住惊叹:“厉害!”

和周围人的反应相比,1998年出生的范明欣并不觉得自己的选择有多么惊人。选择来八宝山殡仪馆工作,她最初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干一行,行一行”。
面试那天,考官也觉得诧异,问她能不能在这个行业干长久。她则是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今年,已经是她在八宝山殡仪馆工作的第五个年头。
“我想,考官是希望我能给殡葬行业带来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时间越久,范明欣越觉得,并不是自己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什么,而是这个行业教会了她很多东西。
殡葬行业守护的是生命的最后一程,也是“人生温度计”。在这里,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各种人间冷暖。作为接待洽谈中心的一员,范明欣从接听电话开始,灵车接运、告别仪式、骨灰领取,她往往要全程接待。
“在极度悲痛的时候,逝者家属往往搞不清这些事情,所以需要我们帮他们做好规划,给出建议。”范明欣说,家属这个时候是无助的,是不知道该如何考虑的,他们需要有一双手牵着,告诉他们下一步该如何做。“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推诿。”
殡葬行业工作人员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全力让逝者家属不留下遗憾。所以,工作人员会考虑很多细节,尽可能地满足家属提出的需求,送逝者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有的家属希望能在火化时将逝者的心爱之物一起火化,但这往往会影响火化时间和骨灰质量。范明欣便建议,可以适量放入一些衣物,或者是一封信,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为老伴去世,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范明欣了解到,老两口一起生活了36年,感情非常深厚。她建议,可以写一封信,随着逝者一起火化。老人如同被点醒一般,一下子解开心结。“我一直在想我说的话他还能不能听到,有了这封信,我觉得我们并没有分开。”前不久,老人专程给她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人生无常。灵车接运的,不光有年迈的逝者,也有年轻的逝者。范明欣有个工作习惯,遇到年轻的逝者时,她都会格外留意。“我首先想的是,我能为逝者做些什么,能为他们的父母做些什么,给什么样的慰藉让逝者父母好受一点儿。”
一次,范明欣接待了一对为女儿料理后事的父母。看着这对悲痛欲绝的父母,范明欣十分心疼。从这对父母的倾诉中,她了解到这位年轻女孩喜欢星空,喜欢蝴蝶,于是她把这些元素写进了告别仪式的策划案中。家属对这场独一无二的告别仪式非常认可,拉着她的手表达谢意,久久不愿放开。
家属发自内心的认可,让范明欣认识到工作的价值。但有时,殡葬行业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插曲”。一次,一位家属情绪激动地走进接待洽谈中心,一把将红布包着的骨灰坛摔在咨询台上。听到瓷器破碎的声音,范明欣赶紧出来了解情况,同事也立刻端上了一杯水。直到家属情绪稍稍平复,工作人员才弄清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这位家属在领取骨灰时,因为过度悲伤,导致情绪不稳定。了解到情况后,工作人员一面安慰家属,一面找了一个清雅的房间,举办了温馨庄重的仪式,并提供了新的骨灰坛,让她的悲伤心情得到释放。仪式结束后,家属的心情逐渐平复,并为刚才的举动表示歉意。这时,范明欣才知道,那个摔碎的骨灰坛中并没有骨灰。“吓了我一跳!这要是撒了,那就真的无可挽回了。”
范明欣说,从事服务行业,遇到问题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虽然还是个不到30岁的姑娘,但她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情况,都能情绪稳定、从容应对。她说,这是在之前的工作中练出来的。因为航空公司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管乘客有什么问题,首先肯定是你的问题。”
范明欣说,无论是什么行业,社会都存在一些偏见。“很多人都觉得当空姐就应该长得漂亮、身材好,其实从事这个行业更重要的标准是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当乘客遇到危险时,你能否拼尽全力去救助。”同样地,殡葬行业也没有那么恐怖。因为每一位逝者都有亲人,都是别人的亲人。既然是亲人,那就不必害怕。
在电影《人生大事》中,殡葬行业从业者被称作“种星星的人”。范明欣非常喜欢这个称呼,“我们种下的每一颗星星,都会在天上看着我们。”
生活中的范明欣是个阳光开朗的女孩,她喜欢旅游,喜欢花花草草,喜欢美食、唱歌,喜欢美好的一切。她开导朋友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一定要珍惜当下的时光,做好想要做的每一件事情,“不要想着明天再做,现在就去做!”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