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现“通天河老鼋”,重达70斤,背甲似锅盖!数量比大熊猫还少

雯雯说事 2025-03-21 16:30:20

神话真的照进了现实当中!

广东发现"通天河同款老鼋",重达70斤背甲似锅盖,没想到它竟然大有来头。

一、汕头出现70斤巨型“老鳖”,被网友误认成斑鳖

据“广东电台”报道,2025年3月17日下午,广东汕头练江边,几个公益组织队员在江边突然发现水边有一个黑黢黢的大家伙被困在渔网中,拉起来一看才发现是一个体型巨大的“老鳖” ,它的背甲足有锅盖大,爪子比成人手掌还宽。

带回去称重之后,竟然重达70 斤,活像一块会动的磨盘!

这家伙快要“成精”了吧!发现它的队员表示:"我们起初以为这是一只大甲鱼,直到看见它短粗的脖子,才意识到没这么简单。"

如果它是一只老鳖的话,这个体重估计要生长四五十年。

但细心的队员发现,这只 "老鳖" 脖子短得出奇,脑袋圆溜溜的,背甲边缘还泛着淡青色光泽,跟市场里常见的甲鱼完全不一样。

甚至,有一位网友看了这个背甲大如锅盖的巨物,称这是一只“斑鳖”。

如果这是一只“斑鳖”,那可真是不得了!前些年,斑鳖被确认为全世界只剩3只,后来国内仅有的一只不幸死掉,剩下的两只均在国外。

不过,另一位湖北网友看后很确认地说:“斑鳖脑袋表皮是花的,鼋的脑袋是小小的,这是鼋,不是斑鳖。”

二、它的真实身份,竟是西游记中的“通天河老鼋”

经队员们反复确认,发现这个东西并不是斑鳖,确实是一只“鼋”。

一位北京网友网友看着它的真面目后,也惊奇地表示:“这不是驮着唐僧师徒过通天河的那个吗!”

看来,还是有识货的网友,一眼就认出了它的与众不同。

如果单单把这个“鼋”(yuán)字放在这里,估计很多网友都不认识这个字,更不知道这个物种到底是啥。

但如果提起电视剧《西游记》当中,驮着唐僧师徒过通天河的那只“大老鳖”,大家应该都记忆犹新。

其实,通天河里驮着唐僧师徒过河的神兽,准确地说应该是一只“鼋”,它的外形和老鳖有些相似,但它的体型,要远大于老鳖,可以轻松长到100斤以上,最大可以长到200斤。

当年电视剧里那只直径超过两米的"老鳖",实际原型正是鼋——这种体型巨大的神兽,驮着4个人还能游刃有余,这还真不是艺术夸张。

鼋的力气很大,有人试过在鼋背上压几块大石头,然后上面再站几个壮汉,它照样能慢悠悠往河里爬。

古人曾用"鼋鼍为梁"这个成语,形容它们驮人过江的神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吴承恩安排它驮着唐僧师徒过河。

三、鼋的前世今生——曾遍布中华大地,如今数量比大熊猫还少

鼋,曾经广泛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商朝青铜器上就铸有"商王射鼋"的铭文,比如出土的那只“作册般青铜鼋”,背上插了4支箭,背部刻着33字铭文,记录了它的来历:

“丙申,王于洹,获。王一射,射三,率亡(无)废矢。王令(命)寝(馗)兄(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女(汝)宝。”

翻译过来,大意就是:商王和大臣作册般行至洹水,看到水里游一只鼋,拔出弓箭就开始射它,结果商王射中1箭,作册般射中3箭,最后商王用青铜器铸造了一只鼋,赐给作册般。

这充分说明在几千年前,鼋就已经分布在黄河流域。

只不过,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北方由温湿变得干旱,鼋的栖息地快速萎缩,它们一路南逃,只剩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有零星种群。

与此同时,原来在河南一带很常见的大象,也随着鼋一路迁徙,如今栖息地只剩下云南等少数原始森林,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2022年,潮州韩江渔民也曾捞到一只38斤的 "鳖",短脖子、圆脑袋,差点被炖成甲鱼煲汤,后经鉴定才发现它是一只鼋!

目前,全国范围内,鼋的种群数量可能只剩下几百只,可以说是比大熊猫还稀有。它们的变迁史,也是古往今来气候变化的一种印证。

四、广东是鼋的重要栖息地

随着气候的变化,广东成了鼋为数不多的栖息地之一,练江、韩江这些河流缓、泥沙多,水温常年20℃以上,比较适合它们的生存。

目前,韩江还有一个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就是为了保护这个古老的物种。这只在练江被发现的鼋,最后在工作人员的见证之下,重新被放归到发现它的地方。

见到这只传说中的“神兽”后,一位广东网友兴奋地说道:“龟鳖鼋鼍,终于又多认识了一种神兽。”

如果不是这次有人在广东练江发现这个巨无霸,估计还是有不少网友,压根没见过这种“通天河老鼋”。

看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到底能分清“老鼋”和“老鳖”,究竟有啥不同之处?

1 阅读:26
雯雯说事

雯雯说事

一普通人,在这大千世界,看一些新鲜事,发表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