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陈赓和彭德怀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此行的任务看似常规,却肩负着一个特殊的目标:了解苏联最核心的军事机密——原子弹。苏联当时对这一领域高度保密,任何外方代表都被禁止接触相关设施。即使是以强硬著称的彭德怀,提出参观核试验场的请求,也被严词拒绝。
一天晚上,在讨论对策时,陈赓突然凑近彭德怀,低声说了几句话。彭德怀听完先是一愣,随即拍案大笑,说了一句:“你真是个天才!”短短几句对话,让苏联看似坚不可摧的保密防线露出了缺口。究竟陈赓说了什么?
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1952年6月,毛主席对陈赓的任务是明确且迫切的:在中国建立一所新型军事工程学院。毛主席的目的是通过这所学院,加速中国军事人才的现代化培养。陈赓从朝鲜战场返回后立即投入到了这一任务中。他首先进行的是地点的选择,他考察了包括北京、上海以及其他几个大城市。最终,他选择了哈尔滨,因为这座城市位于中国东北,远离国际边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适宜的地理位置。
陈赓在筹备军事工程学院的过程中,师资问题成为了首要难题。国内当时能够胜任军事工程教学的专家和教授寥寥无几,而这类人才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以及一定的军事素养。
他首先组织团队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名录中筛选出可能符合要求的专家名单。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工程、机械、物理、化学等领域。陈赓还安排人走访相关单位,搜集更多符合条件的专家信息,尽可能扩展这份名单。
名单列出来了,但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让这些顶尖人才同意加入。要从这些已经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专家中挖人,必须有中央政府的批准和支持,而这项工作需要直接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沟通。然而,周恩来的工作日程极为繁忙,每天的事务安排紧凑,陈赓要想见到他并完成一次有效的请示,变得极为困难。
陈赓采取的办法就是“堵门”。为了抓住时机,他通常在清晨或深夜赶到周恩来的官邸,等待可能的见面机会。他的坚持最终带来了回报。一次,他趁着清晨到国务院西花厅附近等候,发现周恩来在客厅会见客人,没有合适的时机进入。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周恩来起身前往洗手间,迅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名单递了上去。周恩来当即在名单上批示同意,并表示全力支持陈赓调动师资力量的需求。
有了总理的支持,陈赓随即启动了一系列的行动。他通过各种方式与名单上的专家联系,并逐一拜访。这些专家大多对军队教育并不熟悉,有些甚至对调离原岗位心存顾虑,但陈赓以其个人的亲和力和强大的说服力,一一化解了他们的疑虑。
1953年9月1日,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紧张筹备,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由于是多军种综合性学院,学院还特别设置了联合指挥与协作课程,培养不同军种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这一设计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为未来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学院注重引入国际军事教育的先进经验,参考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军事院校课程,进行本土化调整。
许多来自全国的优秀青年成为首批学员,他们中有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工程学子,也有在军队中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军官。这些学员在学院接受系统的训练后,被派往各军种的重要岗位,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骨干力量。
彭德怀请命,陈赓陪行苏联
1957年,朝鲜战争结束不久,中国正处在国防建设的关键时期。彭德怀结束了国内短暂的工作后,突然接到毛主席的紧急召见,前往中南海商议事务。到达中南海后,他被直接引入毛主席的书房。毛主席和他寒暄了几句,随后直入主题,告诉彭德怀将由他率团出访苏联。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急需学习苏联在军事装备,特别是核武器领域的先进经验,而彭德怀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彭德怀当即答应下来,但并未急于离开。他考虑到苏联的行程艰巨复杂,仅凭他一人可能难以兼顾,于是向主席提议,希望陈赓能够随行。毛主席听到这一请求后,立刻同意了,并让彭德怀亲自去通知陈赓。彭德怀离开后,径直前往陈赓所在的办公室。此时的陈赓正在忙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事务,他身兼学院的创建者和核心负责人,日常工作极为繁重。
彭德怀不由分说地告诉陈赓,此次任务是主席亲自点名批准他一同前往苏联。听到这话,陈赓放下手中的笔,语气中透着几分调侃:“彭老总,你就知道挖坑给我跳!哈工大的事情这么多,你让我丢下不管,真是好主意!”
彭德怀哈哈大笑,挥了挥手说道:“这是主席亲自同意的,你总不能不听主席的话吧!”说罢,他转身就走,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陈赓留下。陈赓将学院的事务暂时交给了可靠的下属负责,随后整理了相关技术资料和个人用品。
访问苏联与原子弹的探索
9月,陈赓与彭德怀作为军事代表团的核心成员前往苏联。在访问的初期,代表团接触到了苏联的许多先进军事装备,并参观了几处重要的军事设施。然而,当涉及到原子弹这一领域时,苏联方面态度十分谨慎。彭德怀作为团长,提出希望能够实地考察与原子弹相关的科研设施或试验场地,但对方明确表示这是高度机密的领域,任何外方代表都不可能接触。尽管遭到了拒绝,但彭德怀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与陈赓商量如何寻找突破口。
彭德怀在苏联访问期间,对于无法参观核武器设施的事情显得格外焦急。陈赓坐在沙发上,一边剥水果,一边慢条斯理地吃着,神情显得轻松自如。这种情景落在彭德怀眼里,自然让他心里有些不痛快。他停下脚步,责怪陈赓为什么在这种时候还这么放松。
陈赓却显得并不慌乱,他缓缓地放下水果,随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或许可以从布尔加宁入手。这位苏联领导人是彭德怀的老熟人,两人在朝鲜战争期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陈赓分析,布尔加宁对彭德怀有一定的信任,而苏联人向来喜欢在酒桌上谈事,只要把握住这个机会,或许能够从侧面打听到一些关键的信息,甚至争取到有限的参观机会。
彭德怀听完这番分析后,顿时眼前一亮。他拍了拍手,连声称赞陈赓的机智,觉得这个办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当即决定马上着手安排一次酒宴,邀请布尔加宁参加,并以此为契机尝试突破当前的僵局。
布尔加宁显然对中方代表团的热情款待非常满意,他谈笑风生,对一些军事问题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酒过三巡之后,彭德怀以聊天的方式提到了原子弹这个话题,他以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军事科技为由,表达了希望能够了解苏联在这一领域成就的愿望。布尔加宁起初显得有些迟疑,但在友好的氛围和陈赓的巧妙引导下,他最终表示会考虑这一请求。
几天后,布尔加宁通过非正式渠道向中方代表团传达了一个消息,表示可以安排一次有限度的参观。这次参观虽然没有直接进入核试验场或核心设施,但中方代表团得以近距离接触苏联的核技术成果,并从苏联技术人员的讲解中获取了许多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中国核武器研发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陈赓晚年的健康与逝世
1957年后,陈赓的身体状况开始逐渐恶化。频繁的心肌梗塞让他的健康亮起了红灯,医生多次明确建议他减少工作量,甚至完全停止繁重的事务。然而,陈赓并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他仍然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处理一份份文件,与同事讨论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军队建设的相关问题。他常常连续工作数小时,不顾医生的叮嘱,也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
在这段时间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但陈赓仍然牵挂着学院的发展。他亲自审阅教学计划,对一些重点课程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还安排几位经验丰富的军队指挥官来学院担任指导教师。
除了学院的事务,陈赓还参与了其他军队建设工作。他亲自参加了几次关键性的国防会议,就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尽管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明显不如从前,但他依旧坚持完成每一项任务。
1958年冬,陈赓的健康状况再次恶化。一次突发的心肌梗塞让他不得不住院治疗。医生要求他彻底静养,并严格限制他的工作时间。然而,他出院后仅仅休息了几天,便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他对每一份任务都亲力亲为,丝毫不肯放松
1960年,陈赓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这一年,他第二次因心肌梗塞住院,情况极为危急。经过数月的治疗,他从死亡线上被抢救了回来,但身体的损耗已经极为严重。他被要求长期静养,甚至限制离开家中。然而,他依旧时常要求参与工作,哪怕是在床边翻看文件、批阅报告。
进入1961年,陈赓的健康状况已近临界点,胸痛和身体乏力的症状日益加重。这一年初,他被转到上海疗养,希望能借助当地的医疗条件改善病情。然而,他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急转直下。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因病去世。
参考资料:
[1]魏潾,张素姗.陈赓与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J].学术交流,2016(12):2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