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常而言,在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领域变化十分显著。
今天我们就从农业角度出发,感受农具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现在老一辈人还对老式农具历历在目,这些农具陪伴他们度过了完整的童年,甚至是完整的一生。
而现在大多数人几乎都没有见过这些农具的实物或者使用过,也不失为一种遗憾。
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已经使得这些老式农具逐渐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来盘点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常用,但当代人不怎么见过的老式农具。
友情提示:如果你全部都认识且使用过,那就证明你年纪不小了。
一、传统老式农具及其变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从狩猎开始逐渐演变为刀耕火种的生活。
土地和农耕和我们这个传承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紧密相连,“种地”已经刻在基因之中。
就像6月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月壤,人们关注的重点就是月球能不能种地。
因为如果月球能够种地,那就适合我们开发和生存。但事与愿违,目前来看月球并不适合耕种。
但无论社会科学技术怎么发展,发展农业用具、夯实农业发展根基都是我们的目标。
而从过去到现在,和传统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就是各类老式农具。
这是传统农业社会耕作的基础、助手、也是提高年农业生产效率的人类手段。
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式农具是指,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用具,这些用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不过这些老式农具的出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它们所传承的就是中华数千年来的耕种经验,是农业社会的结晶。
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生产效率普遍较为低下的时代,这些农业用具的发明创造意义非凡。
它们不仅对农业发展十分有益,而且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农业用具能够提高土壤耕种和灌溉效率。
我们从中学历史课本上能够详细了解到古代人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明创造了诸如排车、筒车、曲辕犁等当时较为先进农具。
这些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社会基础得到巩固和提高。
农具使用间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较之于以往刀耕火种的农业生活,越来越先进的农业用具预示着人们对自然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强。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直接提升粮食产量的提升,而粮食越多人们的生存状况越能够得到保证,以此形成正向循环。
农业用具代代相传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吃水不忘挖井人,农业用具不会一开始就一份先进,自然有改造的空间。
经过实践检验的农具代代相传,在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改造。适应各个地区、各个时期使用的农具才是真正得到检验的优秀产品。
总的来说,传统农具对中国农业社会影响巨大,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由过去经验所累积、一代代传承而来的农业用具到了现代,才发展成为我们见到的老式农具。
然而这些老式农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已经发挥其特定作用,现在也逐渐被新式农具所取代。
在田间地头,这些老式农具我们越来越难以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型农具。
不少农民对田野上的无人机感到新奇,尤其是看到播种无人机和喷药无人机时啧啧称奇。
收割机、播种机、农用拖拉机等大家也早已经习以为常,手摇式玉米脱粒机作为新玩意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这些新型农业用具便捷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新老农业用具的交替使得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转变,不过我们在意识到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曾经的老式农具。
因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因素的影响,现在中国仍然有不少地区使用这些老式农具。
这些老式农具依然能够在特定地区发挥独特作用,这也是他们经久不衰的秘诀。
接下来,我们就盘点一下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式农具,看看这些农具你都认识且用过多少。
二、这些老式农具你认识几个?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面对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农具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
废话不多说,这些老式农具我们来一一进行介绍。
1.镰刀
镰刀,用于割草和收割庄稼的农具(刀片上带有小锯齿)。
这是多么熟悉又陌生的物件。有些人看到“镰刀”这个词语的时候,会不会不自觉地仔细端详自己的手掌?
曾经经常使用镰刀干农活的人,手上都有一层厚厚的老茧,这是在父辈手上经常能看到的。
那一层层老茧是历史、是记忆、也是曾经农忙的生活。
在电视剧中有个经典画面:已经三天没吃粮食的黑娃,好不容易遇到了地主家招麦客,为了一口吃的,黑娃抄起镰刀就下地干活。
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是对农忙时节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写照。
而像黑娃一样,到农忙时节凭借一把镰刀就走南闯北的人被称之为:麦客。
手中的镰刀和身上的力气是他们吃饭的凭借,要知道麦客在以前也是普遍存在的。
2.簸箕
上了年岁的人看到“簸箕”并不陌生,因为这本就是农家常备用具。
簸箕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用途十分广泛。
簸箕不仅能够装在垃圾、收拾垃圾,而且能够扬米去糠、投喂家禽。
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没有现在垃圾斗的概念,不少人家都将用簸箕收拾垃圾。
不过簸箕的主要作用是扬米去糠,以前剩下一小撮米不好用铁铲子,扬米去糠的时候就会使用簸箕。
再者我们在影视剧中也见到不少人把杂物、米糠之类装进簸箕里,之后一边发出声响吸引家禽到来,一边喂食。
这也是簸箕最普遍的用法,那时一人一簸箕一群鸡,场面十分和谐。
3.扁担
“扁担宽扁担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这句歌词火遍大江南北,这也让不少儿童知道了扁担的存在。
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而言,扁担也是经常见到的老式农具之一。
在那个没有水井的年代,不少农民想要农业灌溉就需要用扁担挑水。
这不是简单的一趟两趟、一桶两桶,这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完成灌溉,而扁担就成为他们的好助手。
扁担还被用作农作物种子和丰收时节的粮食运输,扁担两边各挂着丰收的粮食。
人们即使肩膀感到劳累和疲惫,但看着扁担框里的粮食,心里也十分喜悦。
4.石碾
石碾,又被称之为碾盘、磨盘,是人们磨各类豆子谷物的工具。
一般而言,富裕点的地主家庭自己会独有石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是每一个村子有一个石碾。
这个村民共有的石碾,会放置在村口或者村子中央位置,谁家有需要就会直接使用。
当然大的石碾需要骡子来驱动,小的石碾能够通过人力转动。石碾作为粮食初步加工的重要工具,在农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5.耙子
说起耙子,不少人回想起猪八戒的九齿钉耙。
现实中,耙子形象和九齿钉耙还是十分相近的,只不过没有那么多花纹装饰。
在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出来之前,耙子是农民耕地的好帮手。
他不仅有清除杂草石块的作用,还能起到平整土地、松土的功效。
当人们面对一块荒地,仅需一把锄头加一把耙子,就能够使得荒地变肥田,只不过在机械化农具的推广下,耙子的身影我们是越来越难看到。
三、老式农具承载特殊记忆
老式农具在内的一些老物件承载着老一辈人的独家记忆,这些记忆是关于农忙时候的,是关于自己长辈的长辈的,是关于自己成长点点滴滴的。
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老式农具也在向现代农具转变。
曾经使用老式农具的英俊少年现在可能已经日渐沧桑,但变化的是农具、年龄,不变的是我们脑海中关于老式农具永恒的记忆。
结语
都说岁月不饶人,见过和使用过这些老式农具的人可能都已经儿孙满堂了。
虽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即使是上世界六十年代发光发热的老式农具也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
不过相信仍然有不少地区的人还在使用这些老式农具,有不少人也还在珍藏这些老式农具。
即使我们使用他们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对于他们的记忆也不会消逝。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镰刀
搜狗百科:簸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