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yóu],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是在右手上多了一划,像是长出的一个赘疣。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乙部》尤:異也。从乙又聲。
许慎以“异”来解释“尤”。所以“尤”的本意应是异物。在引申出过失之意后,其本意便另加意符“肉”,写作了“肬”。如今规范写成“疣”。许慎又说“尤”字是从乙。“乙”像植物的幼芽在土块下屈曲生长的样子,正因为受到阻碍,所以就更显示出它的优异。
以「尤」作偏旁的形声字
“疣”,身上的小肉瘤;
“就”,本意是迁往高处去住;
优秀的“优”(優)、
忧愁的“忧”(憂)、
打扰的“扰”(擾)、
犹豫的“犹”(猶)、
鱿鱼的“魷”。
此外还有:稽查的“稽”,
嵇康的“嵇”。
文献选读
《詩經·鄘風·載馳》:
許人尤之,衆(終)稚且狂。……大夫君子、無(勿)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里的“尤”是指责、责备、怨恨的意思。
这是许穆夫人哀悼自己的宗主国——卫国被狄人所灭,想亲自回卫国去吊唁卫侯,但招到了许国人的非难。因为礼制规定:诸侯夫人的父母死了,自己是不能亲自前往的。她哀叹许国和卫国国君的无能,哀叹没有一个真正有责任心、有谋略的大夫。“许国人指责我,说我是即幼稚又狂妄的女流之辈。许国的大夫君子们:你们不用再责备我,即便你们有一百个理由,也不如让我亲自前往卫国去商讨救国的大计。”
《詩經·小雅·四月》:
廢為殘賊、莫知其尤。
这里的“尤”是过错、过失的意思。
诗人是一个被周王朝放逐的臣子。他以树木无罪而招致残害,来比喻自己不知犯了什么过错。
《尚書·呂刑》:
獄貨非寶,惟府辜(罪)功,報以庶尤。永畏惟罰,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罰不極,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这里的“尤”是怨恨的意思。
刑狱的罚金是为了惩罚犯罪的人,以回应众人的怨恨,而不可把它看作是财宝而据为己有。
《莊子·徐無鬼》:
夫子,物之尤也。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前者的“尤”是指出类拔萃。后者的“尤物”指的是美女。
《史記·五帝本紀》: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蚩尤,相传为上古时代东夷民族九黎部落的酋长,属于太皞、少暭的后裔。近代的苗族人仍然把蚩尤尊为祖先。
上古时代的政治格局是以太行山为界的东西对峙。西面黄土高原居住的是华夏民族,对应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东面华北平原和淮河流域居住的是东夷民族,对应的是大汶口文化。
儒家文化是把黄帝为代表的华夏文化视为正宗,而把蚩尤为代表的东夷民族视为蛮夷。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是“蚩尤作乱”,炎帝也是“侵陵诸侯”,不听黄帝的号令,于是黄帝先是在阪泉与炎帝交战,又与蚩尤在涿鹿交战,擒获并杀死了蚩尤。
其实,黄帝的概念是战国晚期配合“五行”思想的产物。而真实的历史很可能是以炎帝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以黄帝为代表的红山文化,以蚩尤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这三者之间的“逐鹿中原”。阪泉与涿鹿,都是在今天山西的西南部。河北的涿鹿,可能是红山文化由燕山南下的途径地。
《莊子·盜跖》:
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道家的说法与儒家不同。庄子说在神农的时代,民众还处在安居乐业的母系氏族社会,和麋鹿一起生活,耕田而食,织布而衣,没有相互损害之心,然而黄帝不能达到这样的道德境界,与蚩尤在涿鹿的郊野作战,致使血流百余里。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是水,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而正因为它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才能够避免失误。
成语典故
以儆效尤
儆,是使人警醒。效尤,是指学坏样。意思是警告那些学坏样的人不要犯错。
《春秋左傳·莊公二十一年》:
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
怨天尤人
一遇到挫折就抱怨天命,责怪别人。为什么不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
《論語·憲問》:
不怨天,不尤(怨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