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良诚:乱世军阀成汉奸,人称“五姓家奴”

文虹的世界 2025-04-19 21:56:31
一、西北悍将的发迹与陨落(1893—1937)

孙良诚生于1893年天津静海,早年家贫,16岁投身冯玉祥西北军,从士兵逐步晋升为“铁军”师长。1927年北伐期间,他率部攻克山东,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但因长期驻守前线,实际履职仅月余。中原大战中,他任反蒋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却因冯玉祥集团瓦解而失势,1930年后蛰居天津,其“铁军”光环逐渐黯淡。

此时的孙良诚已显露出权谋本色。1929年蒋冯战争期间,他曾密谋投蒋,要求幕僚代签通电未果,其“既想吃肉又怕闻腥”的性格初现端倪。这种摇摆性成为贯穿其一生的行为逻辑。

二、抗战时期的投机转向(1937—1942)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启用西北军旧部制衡八路军,孙良诚于1939年出任冀察战区游击总指挥。但“中央军”的排挤令其处境艰难:1941年汤恩伯将其调任虚职,部队面临整编吞并。在“生存优先”的军阀思维下,他主动联络汪伪政权,却自导自演“被俘”闹剧——密令日伪包围部队,佯装抵抗失败投降,企图掩盖叛国污名。

1942年4月,孙良诚率2.5万人公开投敌,任汪伪第二方面军总司令。日伪对其礼遇有加:伪参谋总长鲍文樾亲携委任状慰问,将其包装为“和平救国”典范。其部队扩编至3万余人,分驻鲁豫苏三省,成为华北最大伪军集团。但部下士气低迷,传唱顺口溜:“落个当汉奸,浑身是臭气,终生洗不完”,道尽军心溃散。

三、三方博弈中的投机者(1942—1945)

孙良诚在蒋、汪、日三方间纵横捭阖。他一面配合日军“扫荡”新四军,1944年调防苏北后与新四军多次交战;一面向蒋介石密报“曲线救国”,声称“保存实力以待时机”;更暗中与中共接触,其部将赵云祥、王清瀚等人秘密加入中共。这种多方下注的策略,折射出乱世军阀的生存智慧与道德沦丧。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孙良诚兵力膨胀至5万,成为各方争取对象。中共派周镐策反其起义,他却选择接受蒋介石“先遣军司令”委任,企图在国共间攫取最大利益。然而汤恩伯旋即将其部队缩编为保安纵队,实力骤减,其政治投机首次遭遇重挫。

四、内战末路的彻底崩盘(1946—1951)

解放战争中,孙良诚继续其摇摆策略。1947年他主动联系中共,索要2000两黄金作为起义条件,谈判期间又向蒋介石表忠。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蒋介石将其残部扩编为107军,任其为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当华东野战军包围邢圩时,他故技重施请求起义,却被识破投机本质,解放军严词声明“只接受投诚”。最终,他被迫率5700余人缴械,成为淮海战役首位投降的国民党军长。

投降后,孙良诚试图以策反刘汝明将功赎罪,却在面见刘时再次倒戈,出卖中共地下党员周镐、王清瀚等人,致三人遇害。上海解放后,这位“五姓家奴”终遭清算,1951年病亡于苏州监狱,其反复无常的一生画上耻辱句点。

1 阅读:4
文虹的世界

文虹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