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美国在科技和工程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制出一批技术先进的知名武器,如众人皆知的原子弹。此外空军方面有B-29战略轰炸机,海军方面有依阿华级战列舰、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陆军方面有谢尔曼坦克,等等。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门美国陆军重型大炮,号称是“白头鹰之锤”,这就是M1式203毫米榴弹炮。
博物馆中的M1式203毫米榴弹炮
一、研制背景
1917年5月美国参加一战时突然发现陆军严重缺乏火炮武器,特别是重型大炮。只能从盟友英法这里搞到一些,如英国的维克斯203毫米榴弹炮,法国的M1917式155毫米榴弹炮和GPF式155毫米加农炮。此外美国也通过技术引进,利用自己雄厚的工业实力迅速仿制了一批。
一战中美军对维克斯203毫米榴弹炮赞不绝口,战后美国立刻开始了本土化的改进,20世纪20年代对于203毫米榴弹炮的要求里,威斯特福尔特委员会(即“口径委员会”)提出203毫米榴弹炮的炮架要和155毫米加农炮通用。
炮击瞬间
20年代末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及一战后美国走向孤立主义,导致火炮研制工作严重滞后,造出样炮后研制计划即中止了。二战爆发后美国重启了该炮的研制计划,由于有之前的技术积累,火炮很快定型并命名为M1式203毫米榴弹炮。
二、火炮数据
M1式203毫米榴弹炮主要性能:放列全重13471公斤,行列全重14515公斤,炮管长5324毫米(倍径26倍),口径203毫米,高低射界-2°~+65°,方向射界左右各60°,炮弹重90.6公斤,初速645米/秒,最大射程16500米,射速1发/分钟。配用榴弹、子母弹、化学弹等多种弹药。炮组成员14人。
M43式自行火炮
M1式203毫米榴弹炮采用间断螺纹炮闩(法国施耐德军工企业的火炮技术),开启时向下,士兵塞入炮弹后再根据需要塞入发射药,发射后需要将炮管放下才能重新装填。弹头重90.7公斤,杀伤面积达1296平方米。该炮主要用来对付敌方的永久性工事,测试中火炮水平直射时炮弹可以在2700米的距离上能够击穿1.4米厚的混凝土。
三、改进情况
美军很重视火炮的机动性,利用加长加宽的M4A3中型坦克底盘,在其上搭载1门M1式203毫米榴弹炮就制成了M43式自行火炮。为了容纳这门大炮,坦克前装甲进行了削弱,单车携带20发炮弹,其余由弹药车携带。1945年M43式自行火炮得到量产批准,第一批订单就有576辆,但因为战争临近结束,只有24辆被制造出来并参加了二战。
朝鲜战场上的M43式自行火炮
四、装备情况
M1式203毫米榴弹炮于1942年7月开始量产,到1945年6月总产量为1006门,比日本强太多了,日本的240毫米榴弹炮只有区区80门产量。美军将M1式203毫米榴弹炮和M1式155毫米加农炮一起组建了59个军级独立炮兵营。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在朝鲜战场投入了相当数量的M1式203毫米榴弹炮和M43式203毫米自行火炮。因为在战争实践中,美军发现对付志愿军的坑道工事105毫米榴弹炮根本不起作用,155毫米榴弹炮破坏力也有限,必须使用更大口径的火炮。
炮群开火
美军曾经将M1式203毫米榴弹炮抵近射击精准打击志愿军的坑道工事,后来志愿军发现其在我军122毫米榴弹炮射程之内,于是集中1~2个122毫米榴弹炮连,以急速射将其摧毁。几次下来,美军不得不将大炮撤退到安全距离炮击,这样命中率大大降低,对坑道工事的威胁性变得很小。
中国台湾地区装备的M1式203毫米榴弹炮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军援助了中国台湾地区一定数量的M1式203毫米榴弹炮,这些大炮至今还在使用(大概有90门)。金门炮战期间,美军曾经夸下海口:“M1式203毫米榴弹炮是无法摧毁的,除非敌方的炮弹打在炮膛里”。结果在一次炮击中,解放军的一发炮弹正好打进炮膛,炸毁了一门M1式203毫米榴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