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镜是清朝雍正时期的名臣,他一生从未考中过进士,但最后却官至鲁豫总督、兵部尚书、河南巡抚,他让雍正皇帝破例为他特设了一个官至那就是管辖河南和山东两省的鲁豫总督之职,被雍正称赞为天下督抚楷模和天下第一巡抚。
可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皇帝却对田文镜极为憎恶,乾隆继位之后就立刻对外公开批评田文镜为一代酷吏,甚至田文镜墓都被乾隆莫名其妙的下旨推平了。
乾隆三年(1738年)清明节时期,乾隆御驾出宫到河北易县的清泰陵祭奠父亲雍正,田文镜早在雍正晚年就去世了,雍正特意命人在清泰陵旁边给田文镜修建了坟墓,让田文镜陪葬清泰陵。而田文镜墓恰好挡到了一点乾隆御驾经过的路,官员就请示乾隆如何处理,乾隆随口说了一句:“拉倒吧。”
这些办事的官员们联想到此前乾隆刚继位时,公开谴责田文镜为酷吏,因此官员们就揣摩乾隆意图,认为乾隆对田文镜很是不满意,不想让他陪葬在清泰陵,于是这些官员们就把田文镜墓夷为平地。
后来乾隆祭奠完雍正回京时,又路过田文镜墓,乾隆看到田文镜被夷为平地,只剩雍正亲笔题写的两座诔文碑还在,其他的地面建筑和墓碑全部被拆毁,乾隆就很纳闷,问大臣们是怎么回事,大臣们就称田文镜墓阻碍御道,乾隆不是已经下旨“拉倒”嘛,于是就将其墓夷为平地。
乾隆听后大为叹息,随即叹气说道:“唉,朕岂是这个意思!”
因此田文镜墓就莫名其妙的被夷为平地了,虽然乾隆并不是故意让大臣们将田文镜墓夷为平地,但是事后乾隆发现大臣们领会错了他的意思,他也没追究这些大臣们的错误,更没有重新恢复田文镜墓,由此可见乾隆对田文镜很是不满意。
那么为何深受雍正喜爱的田文镜到乾隆这就不吃香了呢?其实田文镜被乾隆厌恶的背后原因值得令人深思,田文镜的为官风格即便对现代官场都有很大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田文镜凭借敢于揭发官场弊政而获雍正喜爱雍正继位之后最为器重和喜爱的地方督抚有三人,分别是云贵总督鄂尔泰、浙江总督李卫以及田文镜,三人对于在地方上推行雍正新政贡献很大,可以说雍正的新政能在地方上得以大力推行全都是靠了三人,所以雍正十分信任和喜爱这三人。
而且鄂尔泰、李卫、田文镜三人经历还颇为相似,三人都不是正规科举出身,在康熙时期都是籍籍无名的中下级官员,是雍正继位之后发现三人身上的优点,火速提拔三人成为地方督抚。
在三人中以田文镜岁数最大,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他的家族隶属于汉军镶蓝旗,他年轻的时候是靠家里花钱捐了一个监生的身份,他这才得以步入仕途。
田文镜最初是在从正八品的县丞这种基层官职做起,由于他在官场上没有关系和靠山,因此他一直在基层干了22年,才晋升为正五品的知州。
田文镜在44岁的时候才晋升为正五品知州,而这个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属于是中层官员。在清朝很多官员在没有关系和靠山的情况下,能干到这个官职基本就算是天花板了,当时的田文镜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总督、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
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田文镜在任知州时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的政绩考核非常优异,因此吏部以他政绩优异将他调入京城出任了正五品的吏部员外郎之职。虽然这个调动属于是平级调动,但是田文镜由此进入京城,距离核心权力阶层就近很多了,这也让他更容易受到皇帝关注,也利于日后晋升,可以说这一次调入京城为田文镜日后奠定了基础。
后来田文镜又晋升为正五品的监察御史,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时,田文镜奉命去巡视长芦盐政,回来后田文镜向康熙上书称新增盐税过重,伤害了盐商的生产积极性,康熙命九卿商议之后,最后决定不再增加盐税,保持原有税率,因此田文镜被康熙赏识,晋升为从四品的内阁侍读。
这时候田文镜已经56岁了,他才刚进入内阁当一名文秘类型的官员,此后一直到康熙去世他都没再晋升。
康熙去世时田文镜已经62岁,这个年纪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了,如果不出意外,田文镜将会在从四品官职上退休终老。但是人生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存在着机会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
田文镜就是在晚年很果断的抓住了机会,雍正继位之后就命礼部选人去祭告华山,代表着祭拜天地新皇登基,这个差事虽然是礼部牵头,但通常都是由内阁派人。这差事属于绝对的美差,一路上吃喝玩乐还能游山玩水,到目的地走个形式就完事了,最关键的是京官外出属于是钦差,一路上还能拿到地方官的孝敬,所以这种差事很多人都抢着去干。
当时的礼部和内阁看田文镜年纪大了,还为官十分清贫,再加上田文镜有着多年地方基层工作经验,因此就选派他去祭告华山。
也正是这个差事给了田文镜一跃晋升成为地方督抚的机会,这一年山西全省爆发了巨大旱灾,庄稼都没有收成,老百姓都快饿死了,但是时任山西巡抚德音为了自身政绩,隐瞒灾情不报,老百姓得不到朝廷救济,还要正常缴纳赋税,这让很多受灾百姓被迫卖儿卖女,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当时川陕总督一职由雍正的心腹爱将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兼任,年羹尧把山西旱灾情况如实报告给了雍正,并请雍正赈济灾民和制定救灾政策,而山西巡抚德音却向雍正汇报,山西虽然部分地方发生旱灾,但是灾情并不严重,不需朝廷赈济,德音为了保住政绩,还向雍正表示愿意继续向朝廷上缴当年赋税。
这样一来雍正就不知道是该信年羹尧还是该信德音了,正好田文镜祭告华山归来,他必定路过山西,因此雍正立刻召见田文镜询问山西情况。
这里要说一说田文镜真的是一个办事认真负责的官员,他虽然只是负责祭告华山,但他一路上都仔细观察地方民情民生,因此他对山西受到旱灾情况掌握的十分详细,他也是准备回京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雍正,恰好雍正还召见他,于是他就把山西灾情如实上报,并且他还根据自身在基层的工作经验,直接为雍正制定了妥善的救灾办法。
田文镜如此表现让雍正眼前一亮,雍正觉得这田文镜虽老,但是办事很认真负责,还能为国为民分忧,于是雍正就决定提拔他。后来雍正罢免了德音的山西巡抚之职,并破格提拔田文镜为山西布政使暂代巡抚之职,就这样田文镜做为救火队员被派到了山西。
其实让田文镜当山西布政使也是雍正对他的考验,当时山西不仅旱灾严重,地方官府的财政亏空也很大,田文镜到山西不仅要赈灾还要清查亏空,所以雍正就想看看田文镜能不能把山西的事办好。
结果就是62岁的田文镜向雍正证明了人虽老但用处还很大,田文镜到任后立刻着手赈灾,稳定了人心,灾情影响逐渐消退后,田文镜又立刻清缴亏空,他自创“审追”之法追缴亏空,他先是派人把亏空官员全部监视起来,并派人监督清算亏空官员私产,最后变卖亏空官员私产来填补亏空,即便是已经离职或者退休的官员,一旦查出亏空也都受到“审追”之法的追究。
所以田文镜凭借雷厉风行的手段,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把山西各地亏空全部填平,让山西官场吏治都为之改变。也因此田文镜得罪了很多官员阶级,他的官声也非常差,同僚们对他都是敬而远之,不过雍正却很喜欢田文镜这种办事风格,于是很快就晋升他为河南巡抚,后来又特意为他特设了兼管河南和山东两省的鲁豫总督之职。
可以说田文镜是凭借敢于揭发官场弊政,办事认真负责获得了雍正赏识,他到任河南之后又在鲁豫地区积极推广雍正新政,使得雍正新政在中原地区得到大力推行,他也成了雍正最为倚重信任的得力助手。
但是最后田文镜也退变成了类似于德音一类只为追求政绩的官员,这也使得乾隆对他很有看法和不满。
一味追求政绩不顾百姓死活让乾隆痛斥田文镜为酷吏当时的河南官府亏空比山西更加严重厉害,田文镜到任后继续沿用“审追”之法,很快就清查了河南各地官府亏空。
此后田文镜又大力在河南推行雍正新政,而且雍正还特意把新政中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作为试点让他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触犯了很多官僚士绅的利益,因此田文镜在河南得罪了很多士绅官僚阶层,但是他不怕伤人,凡是不在河南积极推行雍正新政的官员,全都被他弹劾了一遍。
要知道田文镜弹劾的这些官员大多都有关系和背景,所以田文镜如此弹劾也让他在朝廷中央受到了很多高官的质疑和反对。其中最为反对田文镜的就是直隶总督李绂,由于田文镜弹劾了李绂的同窗好友,致使其被罢官,因此李绂和监察御史谢济世多次上书弹劾田文镜。
但是雍正对田文镜不遗余力推行新政很是满意,所以他在中央力挺田文镜,李绂和谢济世多次弹劾之后,甚至惹怒了雍正,为了给田文镜撑腰,雍正盛怒之下把李绂和谢济世全部罢官并以朋党罪给二人判了一个斩监候之刑。
眼看李绂和谢济世受到如此严惩,这一下朝臣们就明白了雍正是完全支持田文镜,从此再也没人敢弹劾田文镜了。田文镜在河南的地位越发稳固,河南也成了雍正新政推行的率先试点基地,田文镜也越来越受雍正宠信。
值得一提的是在田文镜之前清朝没有鲁豫总督之职,河南一直属于是直隶总督的辖区范围,雍正五年(1727年)时,雍正特意为田文镜特设鲁豫总督之职,由田文镜统辖河南和山东两省,在田文镜去世后,雍正撤销了鲁豫总督之职,鲁豫总督的辖区范围被并入直隶总督职权之内,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对田文镜的器重。
虽然田文镜很受雍正器重,但他官声确实不怎么的,别看他为官很清廉,生活方面一直是非常简朴,他的子女也从来没有因他是高官而沾光,这种官按现代角度来看,简直是难得的清官廉吏典范。
可是田文镜虽然清廉,但却绝不是个好官,田文镜为官期间只知盲目执行雍正新政,他从来没有顾虑到实际情况问题,这也造成了他在推行新政期间不顾士绅百姓的为难之处,只知盲目执行而不会变通。
再加上田文镜为人刚直强硬,因此他也得罪了很多同事官员,所以他的名声不仅在政坛上很差,在民间也很差,同僚官员和百姓背后都称他为酷吏。
如果田文镜在河南强推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触犯了士绅利益,那么田文镜的官场生涯后期则是连普通底层老百姓的利益都触犯了。
雍正八年(1730年)时,河南和山东两省不少地区都遭受了水灾,田文镜最初向朝廷上报了水灾情况,可是当雍正决定赈济灾民减免受灾地区税赋时,田文镜为了自身的政绩考核,他居然向雍正称河南和山东两省府库充盈不需要朝廷拨款赈灾,而且还能像往年一样向朝廷上缴足额税赋。
而雍正出于对田文镜的信任,他就批准了让鲁豫两省自己赈灾救灾,结果就是后来水灾越来越严重,河南和山东两省很多地区百姓流离失所,不仅流离失所,老百姓还要继续向官府交税,这使得两省百姓怨声载道,甚至部分地区还激起了民变。
即便事情发展到这种情况,田文镜依旧向朝廷隐瞒灾情严重度,还向朝廷坚称河南和山东两省能如实上交足额税赋。
雍正九年(1731年)时,两省灾情更加厉害,彻底压不住了,甚至已经有很多百姓被迫跑到京城告御状,这时候雍正才知道河南和山东两省水灾如此严重,于是雍正派了宝亲王弘历(即乾隆)和户部侍郎王国栋到灾区去视察灾情,同时下旨拨款赈济灾民。
还是皇子的乾隆就是因为这一次下到民间,见识到了河南和山东两省百姓无不唾骂田文镜,他才知道田文镜是一个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的酷吏,也让乾隆对田文镜的印象十分恶劣。
灾情压不住了,朝臣们就都开始站出来纷纷弹劾田文镜,都要求雍正将田文镜严惩以安抚河南和山东两省百姓。但是雍正还是比较袒护田文镜,他对外称人都会犯错,更何况田文镜已经70多岁,必是被下属所蒙蔽。于是雍正以田文镜年迈多病为由,让其停职休养,并没有对其做出惩罚措施。
雍正十年(1732年)时,田文镜去世,终年72岁。雍正听闻田文镜去世的消息后还十分悲痛,雍正特意下旨让田文镜陪葬清泰陵,并让河南和山东两省为田文镜建专祠祭祀,还让田文镜入享河南省贤良祠。
虽然雍正没有追究田文镜,但乾隆继位之后第一个谴责声讨的前朝旧臣就是田文镜,乾隆对外称田文镜有负雍正信任,隐瞒灾情导致了河南和山东两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是一个典型的酷吏。
也正是因为乾隆多次公开谴责田文镜,这才造成了后来大臣们揣摸他的心思,把田文镜墓给推平了。
乾隆五年(1740年),时任河南巡抚雅尔图向乾隆上书,称“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这意思就是都这么多年了河南百姓还在怨恨田文镜,所以田文镜没有资格入享贤良祠和享受百姓祭祀。因此乾隆同意河南和山东两省拆除为田文镜建立的专祠,但是乾隆又对外表示,田文镜毕竟是雍正的心腹重臣,不能靠翻旧账就全面否定他,所以允许田文镜继续入享贤良祠。
这也算是乾隆为田文镜定性了,只追究到此,不再继续深究,毕竟田文镜墓都被乾隆推平了,乾隆心里过意不去,也不能太为难一个死人啊。
写在最后其实田文镜与曾经热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很像,李达康就是一个只知一味追求政绩,忽略实际情况的官员类型。虽然这类型的官员能够清廉律己,但是他们为了政绩可以牺牲一切,这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也不是一个好官。
雍正是一个严于律己更严于律人的皇帝,他的治国之策向来以严酷为主,所以雍正很喜欢像田文镜这种对自己很严苛对别人更严苛的官员,而且田文镜的执行力度也是雍正所需要的,因此雍正很是喜爱和器重他。
相比之下乾隆的风格则与雍正相反,乾隆向来以祖父康熙为榜样,执政风格以宽仁为主,所以田文镜这种上下都不讨好的官员,自然会受到乾隆的谴责。但乾隆还是给雍正留了面子,没有太过于深究田文镜。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河南通志》
文/小岛知风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