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够诺兰,所以传记片《奥本海默》也让人沉醉

雅旋聊影剧综 2023-09-09 07:51:01

本文作者:川美眉

“普罗米修斯从众神那里窃取了火种并将其送给人类,为此,他被锁在岩石上,遭受永世的折磨。”

这段《奥本海默》的开头文字(也是全片唯一的文本画面),概括了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罗伯特·奥本海默(希里安·墨菲)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和所遭遇的不公,而这句话既是影片的主题,也是诺兰引领观众走进奥本海默内心世界的方式。

这部《奥本海默》的传记片,真的很“诺兰”,我被它征服了。这几天满脑子都是那奇幻闪烁的光与影,那震耳欲聋的音效回音,那些和他有染的人中之凤,我必须为这些在我心头萦绕的“诺兰”元素再码一篇,否则我寝食难安。

01光与影的碰撞

《奥本海默》是诺兰的第12部长片,也是他执导生涯中最长的一部非虚构的历史人物传记类电影。人们习惯了诺兰电影的“高级感”,他的电影很少踏入重复的题材。《星际穿越》的宇宙黑洞,《蝙蝠侠三部曲》的超级英雄,《盗墓空间》探索现实和梦境的边界,《信条》就是一个时间诡计。他的电影不是难懂烧脑就是悬疑哲思,或是这些因素的交融。相比于以上几部,《奥本海默》让我这类的文科生看懂了,产生了共情。这位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大导演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他是当今最具创意和天赋的导演之一。

观摩《奥本海默》开始我还担心,我寒碜的智商能否看懂。可是,当原子弹爆炸成功,那火山熔岩般蘑菇云的腾空升起,红色、金色的耀眼的火球与刺眼的白色碎光飞溅荧屏时,诺兰式的光与影就带来了震撼。据说,诺兰就是个老土,不愿意用科技特效,坚持实拍。他说“电脑特效非常灵活,但总给人一种(常规的)安全感;而实景模拟会给人一种更锐利的感受,可以充分展现出这些事物既美丽又危险的特质”。

是的,电影里的爆炸现场,科学家们大多趴在安全距离外的土坡后,戴着墨镜,但那个爆炸的声浪还是掀起了铺天盖地的飞沙石块,几十秒后,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洗劫人们的耳膜。奥本要助手打电话告诉凯蒂“把床单收回去”那是他们夫妻之间的暗语,你的科学家丈夫成功了!

在原子弹爆炸之前、之后,凡有奥本海默单独的镜头时,常常穿插着色彩斑斓的光与影的闪烁碰撞,我想那是导演在告诉观众,作为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核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内心的涌动、惶惑、纠结、痛苦。作为顶尖科学家,他渴望成功,之前还寂寂无名的物理学家,他追求名声显赫,这很正常不是吗?而当世界首枚原子弹问世,尤其杜鲁门总统将它投向日本的广岛与长崎以后,他开始焦虑、忧伤了。原子弹的杀伤力无与伦比,终止了日本人在二战的厮杀,“让美国的大兵可以回家了”,但也带来了几十万平民的伤亡。

他举着双手说“我手上沾满了鲜血”总统宽慰他,是我投放了原子弹,至于谁造的,人们不一定记得。但是他的良知、本心不放过他,甚至常常在梦里也有刺亮的光影缠着他,把他晃醒,就那样大睁着湖蓝色的眼瞳,空洞地望着天花板。

02.声效的狂轰滥炸

这是第一部拥有黑白镜头的IMAX电影,在没有使用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情况下重现了三位一体核试验。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堪称史诗级巨作。连诺兰本人也认为,这部电影是迄今为止自己的巅峰之作。

诺兰影迷都熟悉,诺兰式电影的声效运用,奇特而夸张,丰富而铺满,震彻环宇,直扣人心。《奥本海默》有多处场景通过制造声音与画面的间离、割裂,来塑造奥本海默痛苦的内心,甚至会故意弄出一些噪音来渲染男主不安的情绪。那排山倒海的声浪,有时是滔天巨浪的山呼海啸,有时是齐刷刷的脚步声步步紧逼,让人疯狂,也让人窒息。

特别喜欢电影中的一幕场景,奥本海默在原子弹投到广岛、长崎后的一次演讲中,他听到了众人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和欢呼声,甚至有幻听。这是影片视觉和声效冲击力最强的段落之一。作为顶级核物理学家,早已看到了原子弹可能的危害,他的内心很是惶恐很是挣扎,他纠结着痛苦着忧伤着。他内心的挣扎如同众人激烈的欢呼声般推山移海,将他死死地压住。

诺兰除了使用语言和光影的艺术来表现这种挣扎,还用刺眼的白光代替了本该震耳欲聋的声音。光与影的碰撞,声效的狂轰滥炸,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虹膜与耳膜的冲击力。

不错,震耳欲聋的声音来自周围人的欢呼,但这声音更让人感觉到奥本海默被置于一个令人恐怖的黑洞,他有如一只困兽,手脚被缚,无法挣脱。本该是最辉煌最闪耀的时刻,却成为他最惶恐最苦涩的时刻。我似乎能感受到,一个世界级科学家内心的撕裂与煎熬……

03.高知花儿为谁绽放

电影学者戴锦华先生曾批评说,诺兰的作品就是“男人回家的故事”,“始终聚焦于某位携带着创伤、缺憾、障碍、疾患的男主人公,叙写男主人公的某种挣扎,尝试通过这种极端个人的故事去触碰某种社会寓言”。很精辟哈。

很久以来诺兰电影里对女性角色的忽视,以及缺少对女性故事的挖掘,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在《奥本海默》相关话题里,有人也提出诺兰忽视了女性科学家。瞧瞧,这部非线性切换传记片中,正式出场了两位女科学家,一位是琼·塔克洛克(弗洛伦斯·珀),她是一位医学博士,研究精神病;一位凯蒂(艾米莉·布朗特)植物学家。

前者是奥本海默的前情人,他们是在一次派对上认识的,他俩感情很好,在一起三年,不知什么原因琼两次拒绝了奥本的求婚,电影中她颇有风情,我以为她的美貌虽然不及奥本后来的太太那样光彩照人,但她风情万种,富有女性的磁性美。她一次次当着海默的面把他送来的花扔到垃圾桶里,嘴里还在唠叨,“我就不懂为什么你还要送花?”我也想问琼,你为什么不喜欢花?女人如花天然爱花的呦。

琼是神经质的女人,学的是精神病研究自己却陷入了精神病的怪圈,你不接受物理学家的求婚,干嘛还要对方“招之即来”。但是她的演技了得,把一个高知偏激霸道的女情人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家都在说披上小黑裙的那几个镜头,不管怎样,我很喜欢她,性感、高贵、风情、执着。用上海话说“很作”,民间有种说法,女人不作男人不爱。

凯蒂呢,带着身孕晋升为顶流物理学家的太太,她也不是寻常女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植物学家,可是在那个年代,她嫁了“原子弹之父”,只有一条路,家庭主妇。她很任性,也有些神经质,她得了产后抑郁症,酗酒,不哄孩子,任娃撕心裂肺地哭,那哭声凄凄惶惶,足可以把人逼疯。

顺便说一下,诺兰的声效也没有放过这一细节,下班回家奥本带着疲惫沮丧的心情,没见到全职太太温柔的笑脸,只有一屋子酒气和天惶惶地惶惶的婴儿的哭声。我为什么说他是好男人,他抱起儿子彼得去了朋友家,托朋友照看孩子。其时,他已经被人构陷,也许听证会的前夜吧,他的压力有多大心里有多郁闷可想而知。

有人说,奥本是顶流科学家,事业到达了巅峰。可是生活中他是个渣男,他勾引别人的妻子。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他是一名深情的男人,他是真爱前情人琼的,只是琼自己精神有问题拒绝了他。作为事业成功的高富帅男人 ,他的性取向正常,追逐美女乃天经地义。爱是双向奔赴,凯蒂也爱他,即使他婚内出轨私会琼,她只是狠狠骂了他,仍然不离不弃。她原谅了他,她理解他心太软。

诺兰刻画了奥本为核奋斗的高光时刻,又写了他之后抵制核遭贬被羞辱的悲情后半生,让观众窥见了一位世界级科学家人格的全貌,他的纠结,他的拧巴,他的多情、他的软弱和矛盾,他的家庭生活一地鸡毛,这才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有些片子里那光芒四射的成功科学家,360度无死角,统统是高大上的完人,真的吗?观众不禁要问。

再有,诺兰关注科学与政治《奥本海默》,成长与孤独《盗墓空间》,战争与人性《敦刻尔克》,这是他电影的伟大主题,也是好莱坞热衷的,不仅渗透西风,也戳中中国观众的心扉。

最后,我用诺兰的自白来结束本文“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

借用一下那谁的名言“请收下我的膝盖”,诺兰大导演,高山仰止。

0 阅读:0
雅旋聊影剧综

雅旋聊影剧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