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美关系紧张,美国白宫发言人公然在全球媒体面前,一句“要不是美国,法国人现在得说德语”的言论,直接戳中法国二战时42天投降的痛处,引发轩然大波。

而这场外交风波背后,竟牵扯出一段关于“美国最强IP”——自由女神像的归属争议。
其实,这和近期欧美关系的急剧恶化脱不了干系。
在国际局势和贸易问题上,欧美分歧巨大,欧洲国家纷纷对美国表达不满。法国一些政客甚至提议,要收回当年赠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理由是美国已不复“自由国度”之名。

记者提及法国政客的言论,莱维特听笑了。视频截图
作为回击,白宫便拿法国在二战时的遭遇开刀。
自由女神像,这座46米高的巨型雕像,不仅是美国的地标性建筑,更是美国的精神象征,频繁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之中,不是被怪兽推倒,就是被叛军炸得粉碎。

可很多人不知道,这竟是法国馈赠的礼物。而且,在巴黎也有一座小型自由女神像。
那么,法国人当初出于何种考量,打造了这么一座宏伟雕像?雕像的设计又暗藏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时间回溯到1865年,当时全世界都在热议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在这场残酷的内战中,主张废除奴隶制的美国联邦政府击败了支持蓄奴的南方军队。
远在大洋彼岸的法国,精英阶层也对这场战争展开热烈讨论。在一场高端宴会上,一位思想家提出,法国应该向美国赠送一座纪念碑,以此纪念两国共同追求自由平等的历程,同时也能给法国民众带来启示。
这一提议得到了在场人士的一致赞同。
为什么说是“共同追求”呢?大家都知道,美国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了争取独立,与英国展开激烈斗争,期间一度陷入困境。

关键时刻,与英国争夺霸权的法国,联合西班牙、荷兰等盟友,不仅为美国提供武器装备,还直接派兵参战,扭转了战局。
有趣的是,美国独立后,较早实行了共和制,这反过来激励了法国民众,让他们意识到国家并非必须有国王。
再加上支援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耗费了大量资金,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最终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此后,法国经历了多次革命与复辟的反复。
当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让民众都享有自由时,法国民众头上还顶着皇帝的统治。
所以,当那位思想家提出赠送纪念碑的建议时,在场的法国上流社会人士都明白,这不仅是对美国的致敬,也是对法国现状的一种隐晦批判。
不过,大多数人只是嘴上说说,只有雕塑家巴托尔迪将此事放在了心上。巴托尔迪一直怀揣着打造一座巨型雕像,名垂青史的梦想。

此前,他曾前往埃及等地推销这一计划,但因成本过高,遭到当地政府拒绝。这次,借着美法友谊和自由平等的契机,巴托尔迪看到了希望。
于是,他往返于法美两国之间,游说两国的上层人士,还真有不少人被他打动。

经过初步协商,赠送方案基本确定:法国负责雕像本体的建造,美国负责建造底座,资金则通过富人捐赠和民间募集。
在旅途中,巴托尔迪选定了雕像的安置地点——纽约的贝德罗岛。这座小岛位于纽约港的必经之路上,意味着每一位进出纽约港的人都能看到雕像。
确定了这些关键事项后,便进入了雕像的设计环节。巴托尔迪以罗马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为原型,融入个人审美进行设计。
通常,自由女神以持剑形象示人,但巴托尔迪将其改为一手高举火炬,一手紧握《独立宣言》,寓意自由之光照亮世界。据说,自由女神的面部是以巴托尔迪母亲的面容为蓝本设计的。

当然,在设计过程中,巴托尔迪也征求了美国人的意见。
最初,他想为女神戴上一顶弗里吉亚帽,在古代欧洲,这种帽子是被解放奴隶的象征,代表着自由。
但美国高层认为,美国内战刚结束,奴隶制引发的伤痛尚未愈合,这样的设计过于直白,容易刺激民众情绪。
于是,巴托尔迪将帽子改为头冠,头冠上的七道尖芒,象征着太阳,同时代表着七大洲。

此外,在巴托尔迪的初稿中,自由女神手中持有断裂的锁链,象征挣脱束缚。同样,这一设计被美国人认为太过直白,后来锁链被移至女神脚下,不仔细俯视很难察觉。
方案确定后,巴托尔迪便开始着手建造雕像主体。法国的富商和民众对此热情高涨,一位富商慷慨捐赠了58吨铜,法国181个市镇的学生和市民也积极参与捐款。
1876年5月,巴托尔迪完成了自由女神的右手,并运往美国展览。1877年,自由女神的头部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吸引了全球目光。

然而,此时巴托尔迪面临两个难题。
一是雕像的内部结构设计尚未确定。他原本计划用砖头砌塔,将自由女神像的金属外壳固定在上面,但计算结果表明,砖塔无法抵御强风。
二是美国方面建造底座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当时,美国正深陷经济危机,民众反对将资金投入到建造这类大型景观上,更何况还需要民众自筹资金。
此外,不少美国人认为,纪念碑应该以美国历史上的真实英雄为原型,而非虚构的神话形象,导致募捐进展艰难。
关键时刻,两位关键人物出现了。法国天才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提出,用金属框架结构支撑雕像,将自由女神像的金属外壳以半固定的方式铆接在框架上,这样既能缓解强风的冲击力,又能应对金属的热胀冷缩。古斯塔夫·埃菲尔的另一代表作,便是著名的埃菲尔铁塔。

而底座的资金问题,则由传媒大亨约瑟夫·普利策解决。他通过旗下报纸发起活动,只要为自由女神像项目捐款,无论金额多少,报纸都会刊登捐款人的名字。
美国民众为了“刷存在感”,纷纷踊跃捐款,很快就凑齐了建造底座的资金。与此同时,报纸销量也大幅上涨。后来,约瑟夫·普利策捐出财产,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用以表彰杰出的新闻作品。
资金到位后,1885年6月,自由女神像的外壳和框架被拆解,从法国运往纽约。1886年4月,底座完工,工人们开始在底座上组装自由女神像。

1886年10月28日,自由女神像正式落成,数十万人参加了揭幕仪式和庆祝游行,美法两国高层均出席典礼,美国总统亲自发表讲话,高呼“自由之光照亮世界”。
此后,自由女神像逐渐成为美国的象征,众多重大活动在此举办,以纽约为背景的电影也常常出现这一地标,甚至被印在美国硬币上,随着美元的流通,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

如今,法国人要求美国归还自由女神像,美国自然不会答应。毕竟,一旦开了这个先例,美国要归还的“礼物”可就多了。
就拿白宫出镜率极高的“坚毅书桌”来说,历任美国总统都用它办公,已然成为总统权力的象征。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张书桌是英国制造的。

1845年,英国一支探险队在北极失踪,英国海军派出“坚毅号”战舰前往救援,结果也被困在了北极。关键时刻,美国船只伸出援手,将“坚毅号”拖回港口。
英国政府拨款修复后,将其归还英国。为了修复因美国独立战争产生的两国裂痕,英国在“坚毅号”退役后,用船上的木材打造了这张书桌,赠送给美国。
此后,这张书桌陪伴了美国总统100多年。
还有华盛顿广场的樱花林,每到花季,粉色的樱花美不胜收。但美国本土并不产这种观赏樱花,这些樱花都是日本赠送的。

20世纪初,日本为了拉近与美国的关系,投美国上层人士所好,提出赠送2000株樱花树,种植在华盛顿,以彰显美日亲善。
然而,当这批樱花树运抵美国海关时,被检测出携带虫害,存在生物入侵风险,全部被焚毁。但日本并未放弃,几年后又赠送了3000株,这才成功种植。
从1935年开始,华盛顿每年都会举办国家樱花节。但好景不长,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民众群情激愤,看到日本面孔就想动手,这些樱花树也成了发泄对象,经常遭到破坏,甚至有4棵樱花树被热心市民趁夜砍掉。

国家之间互赠礼物,就如同情侣谈恋爱。热恋时,礼物是感情的象征;一旦关系破裂,礼物就变得尴尬起来。有人想收回,有人则想弃如敝履。
不知道百年前的法国人,如果得知美国官方如今的辱法言论,还会不会倾财倾力打造自由女神像?
文本素材来源@赛雷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