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傅恒为大清立了赫赫战功,为何儿子却落得抄家夺爵?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11-18 15:54:56

真实历史上的傅恒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为大清立下赫赫功勋。

他一手托起了乾隆盛世,是满清第一重臣。

最后在出征缅甸时,因身染重病,英年早逝。

他和嘉庆帝的生母令妃魏佳氏并无感情纠葛,更没有一个叫尔晴的女子。

他的妻子是当时满清第一美女瓜尔佳氏,这女子生来容貌美丽,身材娇小,且诗文俱佳,是一位才女。

他还有一个当皇后的姐姐,这是真的。

他的父亲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管,祖父米思翰官至户部尚书。

有人会问,这一家祖孙三代怎么三个姓呢?

其实不是的,他们都姓富察,后面是各自的名字。

他们富察家是满洲镶黄旗人,出身高贵,祖上数代为官,又是皇亲国戚,傅恒是真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公子。

乾隆二年,他姐姐被册封为皇后。

这位皇后姿容窈窕,为人恭谨,是类似长孙皇后那样的人,所以乾隆帝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常”。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贤德的皇后姐姐,作为家中最小孩子的傅恒,自乾隆五年起,十八岁便入宫。

他短短七年,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从基层侍卫做起,直至官任户部尚书,与当年的祖父一个级别。

乾隆五年十八岁的傅恒,初任蓝翎侍卫。

蓝翎侍卫级别虽然不高,只有正六品,却是许多清朝宗室八旗追逐的位子,因为侍卫离皇帝近,朝廷中许多大臣都是从侍卫踏入中枢的。

作为富察氏皇后的亲弟弟,傅恒与皇族关系本就特殊,他的先祖是开国功臣,父亲也身居高位,傅恒是少数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而且乾隆对他十分关照。

乾隆登位后,心想有所作为,可朝堂上大多是雍正朝的老臣。

起初双方还算配合默契,时间一长,乾隆发现这些大臣过于保守,而且拉帮结派,搞结营和的事情。

汉人大臣簇拥在张廷玉身边,满人大臣聚集在鄂尔泰麾下,互相攻讦,政风败坏,对乾隆推行新政形成阻碍。

所以,乾隆一面有意打压旧臣,一面提拔新人。

乾隆曾言:“当大学士鄂尔泰在时,朕培养陶成一纳亲;纳亲在时,朕培养陶成一经略大学士傅恒,皆经教尊历经。”

可以说,傅恒是乾隆重点培养,准备用来顶替中枢职位的人选。

从侍卫到户部尚书,傅恒只用了七年,而且历练极广,从地方到皇家事务,内外兼修,可见乾隆对傅恒的期许。

当然,乾隆不会仅仅因为与傅恒关系特殊,就将他提拔到这么高的位置。

事实上,傅恒自身能力确实很强。

乾隆十二年,四川大金川土司叛乱,乾隆先后派张广泗和岳钟琪亲任统帅前往平叛,却都不能平息叛乱,这二人屡战屡败,结果惹来乾隆大怒,将二人处死。

于是派傅恒到前线任统帅平叛。

在傅恒出兵前,乾隆确实给了很多特殊照顾,当然,也是乾隆希望能够尽快平定土司叛乱,所以他还从其他省份增调三万五千名士兵,国库拨出四百万两军需,还从京城调去大量精锐火炮。

傅恒果然不负众望,只用了三个月,就平息了这场已经爆发了数年都无法平息的战役。

如果只是这么看的话,很容易认为傅恒是靠朝廷支持才打赢这场战役。

不错,在此之前,清军已经打了数年,土司军队方面也疲惫不堪。

但是,在傅恒领兵奔赴前线时,经过一处险地,傅恒没有选乘马匹,而是与将士一起步行七十多里。

这件事虽然不大,却可以看出傅恒愿意和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也更容易凝聚军心。

在处理军务时,傅恒常常忙得彻夜未眠。

而且在平息叛乱时,乾隆在北京可以说是望穿秋水。

傅恒到前线后,乾隆就说过:“经略大学士起身后,军机处所报事件,多不能惬意。”

这个依赖,来自于傅恒的办事能力,确实能让乾隆满意。

在处理事务上,傅恒从军国大事到乾隆出行路线,朝中各种典礼仪式,都有责任。

这不仅考验精力,更要求对很多底下的具体事务和官员有很深的了解才能做到。

傅恒平时非常注意考察各级官员的能力品行,到地方时,会找人详谈。

傅恒待人谦逊,这对他考察官员更有利,过于强势的人,很难让人放下戒备,也不易展现出自己更真实的一面。

乾隆朝很多官员都在他手下得到乾隆重用,如阿桂、岳钟琪、孙士毅、鄂尔泰等人。

乾隆对傅恒的依赖,以至于每天乾隆吃完晚饭后,还要单独召见傅恒见面,商议国家大事。

对于乾隆皇帝来说,有才干只是一回事,是否忠心更重要。

乾隆性格喜怒无常,昔日功臣,今日罪人,张廷玉、鄂尔泰都是很好的例子。

傅恒能在朝中屹立二十多年不倒,这份本事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在平定大小金川战役中,乾隆一度得不到朝中大臣支持,因为当年雍正攻打金川时打了败仗,朝堂上只有傅恒等少数人愿意支持乾隆。

战事爆发后,傅恒极力筹划布局,在后方协同乾隆,最终平定金川。

后来乾隆决定对缅甸用兵时,也是傅恒领兵前往。

当时清朝在缅甸已经折损了大批将士,三任云贵总督因此丧命。

傅恒领兵后,前期打得比较顺利,但很快军队因为染上恶疾,很多人卧病不起,傅恒更是因此染上痢疾,卧病不起。

缅甸方面便主动投降,给了乾隆一个台阶下,不至于丢面子。

傅恒强忍疾病,在缅甸等到缅甸国王正式投降,才回到北京。

不过,回京不久,傅恒就去世了。

傅恒去世后,乾隆曾留下诗一首:“平生忠勇家声在,汝子吾儿定教培!”

乾隆帝亲登其府第,书写灵前祭文,并谕示丧礼按宗室镇国公规格办理,赐文忠,极死后哀荣。

观富察·傅恒这一生,出身名门的他,早年靠着皇后姐姐,路顺风顺水,得登高位。

后来又凭借一己之突出军事才能与智慧,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功勋,最终使这名门因他,光芒万丈。

乾隆帝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其中收复大小金川,平定噶尔喀,出征缅甸,傅恒作为主帅,均亲临现场,指挥大军大败敌军。

他是名副其实、手托起乾隆盛世的首功大臣、朝廷重臣。

只是因为有前朝鳌拜、年羹尧因功不得善终的前车之鉴,傅恒没有被赫赫军功冲昏头脑,反是功高而不居功。

攻大小金川,他“力辞封赏”;平定噶尔喀,谕旨再封一等公,他“固辞至泣下”。

因未获最终大胜,他主动请罪。

这是对上对同事、对下对士卒,他同样谦逊知礼,与人相处暖如春风。

傅恒益谦下,治事不敢自擅,敬礼士大夫,翼护后进使其才。

行军与士卒同甘苦,所以虽不幸身染沉疴,英年早逝,傅恒仍是清朝少有的名将、福将。

他一生南征北战,为人又谨小慎微,不过是想要求一个安稳富贵,得一个福泽绵延的子嗣,他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于国于家,都居功至伟。

最终上天也让他如愿以偿。

只是,后来到他四个儿子,可就远不如父亲这般优秀和幸运了。

其子福灵安、福隆安,倒也立下功勋,富贵终老。

福隆安还是当时的侍卫,因功,图像入紫光阁。

这二人倒也不算辱没了祖宗。

只是另外两个儿子福康安、福长安,人生的收梢可就大不好了。

先说福康安,这个民间被传说为乾隆私生子的清廷大将,曾在第二次金川之役、平定甘肃回民叛乱、征台湾、保卫西藏等重大战役中,均立下赫赫战功,以至于在嘉庆元年二月,被破格封为贝子。

后因成疾,于同年五月病逝于平定苗疆叛乱的军营之中,年仅43岁。

年过八旬的太上皇乾隆帝获悉后,悲痛万分,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配享太庙,还建立专祠以致祭。

按说人生富贵至此,亦和他父亲傅恒旗鼓相当。

可是乾隆帝一死,继位的嘉庆帝,多次对其进行死后问责判决,公开指责他在军中骄横无度,后又于嘉庆十三年,将其子由世袭贝勒降为贝子。

再说福长安,实际上他自幼和福康安一样,甚得乾隆喜爱,又被带入宫中养育,人生起点自然也高。

先任蓝翎侍卫,后累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

他还参加过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和廓尔喀之役,因功被封一等侯爵,画像入紫光阁。

但是这福长安后来依附和珅,与其结党营私,一气同污。

和珅一倒,他即被革职、下狱,夺爵、抄家。

这还没完,诸大臣用朋党之律坐实其罪,上命改监候,而赐和珅死,使福长安在和珅死时跪视,也算是极羞辱、惆怅之能事了。

观傅恒四子高开低走,个个不如一个的人生结局,回头再看傅恒,我们不得不由衷佩服他征战沙场的突出军事才能和为人处世的高超智慧了。

这世间,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傅恒这般,给你一个舞台,你全凭一己之力,让我们早已忘记那个舞台,只记得你的精彩表现,还有那多么纯粹属于你的鲜花和掌声?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 阅读:881

评论列表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5
2024-12-29 00:48

怎么不说完,福长安人家后来又被起用了

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

4
2025-02-27 16:30

狗的奴才不配吃骨头

BeautifulRainbow

BeautifulRainbow

3
2025-01-03 19:15

岳钟琪哪是被处死的,,明明病死的。

用户17xxx59

用户17xxx59

2
2024-11-22 21:07

他儿子才牛逼

用户17xxx85 回复 11-24 16:04
作为外戚,富察家和老佟家一样,前期赫赫之功后面失宠备受泠落,勋贵太过光芒耀眼不是好事,赏无可赏必然大祸临头

德叔谈史悠悠过

德叔谈史悠悠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