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的民族方言

里仁卓比文化说 2024-08-20 15:58:34

作者:陈吉琼

转自爱黎说 2024年08月13日 19:33 海南

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我有机会参加昌江县两次人口普查工作,时任县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主管人口资料汇编业务。当两次人口普查工作结束时,我第一个感觉是:昌江这个小县总人口23万,却居住着使用20多种民族语言的人们,其所构成的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图久久留在脑海里。细想一下,如果这幅全海南岛独一无二的民族图,通过各类专家加以点缀,准能成为五彩纷飞、赏之不厌的宝图。所念及此,特将昌江县境内的民族与方言的分布状况略加整理以记之。

第一、黎族杞支系。人口约3400多人,居住在坝王岭北部的王下乡和七叉镇乙在、南在、白石林。他们长期居住在交通闭塞的深山老林地区,极少与外界交往:民族族性和民俗风情保持原貌程度较大,人群活动中仍存有氏族社会痕迹。(注:昌江杞支系属大杞黎,方言与保城土语、通什土语、堑对土语颇有些内部差异;王下乡也有两个村有哈人,不过已与杞融合较深;乙在应为哈村,七叉镇杞村另有大章村、宝山村。)

爱黎说,赞245

第二、黎族赛支系。人口约5500多人,居住在坝王岭西部的七叉镇大章、乙劳、乙件、金炳、大仍村,因长期居住在高山丘陵地带,交通闭塞,民族族性和民情变化不大,至今仍有“刀耕火种”习惯。(注:此处存疑,据编者所知并咨询参加昌江县委统战部、昌江文化馆和刘斌、韩进兵等同仁,昌江并无黎语赛方言分布。所述各村,除大章有杞方言外,乙劳、大仍等村主要为罗活人,罗活话属哈方言。)

第三、黎族侾支系。人口约35000多人,居住在乙洞、保由、尼下、水尾、排岸、老羊田、老宏、老烈、叉河、唐村、坎头、太坡、保突、尖岭等地,由于人群择居平原地带,交通方便,同外界交往频繁,民族族性和民俗习惯汉化程度较大。农户多住有柱的茅草房或瓦房。支系人口较多、族情进化较快,是昌江县黎族进化史的典型。(注:“侾”,此处乃海南方言土字,音hǎ,今多作“哈”。)

图一 昌江哈黎老人羊拜亮

(图片来源: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

第四、黎族美孚支系。人口约21100多人,居住在水头、保梅、牙营、鸡心、红峰、重合、机告、保平、峨沟、峨港等自然村。由于人群择居平原地带,交通方便,对外界接触较多,民族族性和生产生活习俗进化较快,农户多住瓦房和较大的茅草屋,普遍使用铁器工具。

图二 昌江美孚姑娘(图片来源:网络)

第五、黎族侾应支系。人口约2390多人,居住在十月田镇王炸、好青、保蛮、山竹沟等。由于居住平原地带,人群与昌江县汉族人、儋州人交往较多,接受中原文化影响,民族族性和民情汉化较大,农户多居瓦房和四角形的茅草屋,少数农户住楼房。侾应支系妇女服饰非常美丽,男人多着汉装。(注:“侾应”,今多作“哈应”。)

图三 十月田哈应妇女(图片来源:网络)

第六、汉族军语支系。人口约为19300多人,居住在乌烈、长塘、纳风、道隆、沙地、打显、羌园、电村、昌城、咸田、杨柳等自然村。他们的祖先由大陆从军而来,故方言曰“军语”。人群沿中原文化、习俗生活,知书识礼,农户多住瓦房,少量住上楼房。

第七、汉族村语支系。人口约22000多人,居住在沿海和沿昌化江新城、先田、光田、浪炳、耐村、旧县、大风、红阳、白沙、进董等自然村,村语属壮侗语族,他们的先辈多从广西、广东迁徙而来,接受中原文化影响,人群生产生活方式与汉族大同小异,农户多住瓦房,少数住上楼房。

第八、汉族儋语支系。人口约15500多人,居住在沿海平原的海尾、五大、三联、五联、南罗、大安和昌江县城儋州村。儋语属粤语系统,他们先辈多从广东迁徙而来,受闽粤文化影响,人群生活习俗喜爱唱歌和划龙舟,“儋州调声”名扬全海南岛。

第九、汉族粤语支系(俗称白话)。人口约2500多人。居住在新港和石碌铁矿。新港人俗称“水上人家”“疍家人”,人群以捕鱼为生,农户住瓦房和楼房。生活习俗中“水上婚礼”很有特色。(注:昌江疍家人情况可参考郭玉光的《昌江疍家故事》。)

图三 新港疍家女在沙滩上“晒水工鱼”(拍摄:郭玉光)

第十、汉族闽南语支系。人口约7000多人,居住在昌城、昌化、小寨等自然村。昌化人俗称昌化江汉人,所操方言与福建迁徙过琼的海南人语言“海南话”大同小异。人群生活习俗喜爱唱“海南剧”,昌城琼剧团名噪一时,如今每逢重大节日都有琼剧节目演出。

第十一、汉族儋、村混合语支系。人口约100多人:居住在三架岭下的江门通村。人群所操方言独特,不似村语也不似儋语,与外界交往时多用村语,生活习俗喜鸣粉枪迎客,杀猪宰鸡与来客共饮。

第十二、苗族语支系。人口约150多人,居住在昌江苗村和海南铁矿(昌江苗村原住王下乡深山老林,1978年迁居七叉镇当保坡)。昌江苗村人口少,信奉基督教,人群以种山兰稻和狩猎为生,男女婚娶沿袭“女婿上门待三年”的习俗。

第十三、汉族临高语支系。人口约1100多人,居住在海尾、南罗、昌化一带,也有迁居石碌地区的。他们先辈从海南临高县迁徙而来,人群操方言、生活习惯与临高县新盈港人群不异。

第十四、壮族语支系。人口约650多人,居住海南铁矿、坝王岭林业局、红林农场和昌城、昌化地区。他们先辈多因寻找职业从广西迁徙而来。哪里就业就在哪里安家,故昌江没有壮族人群村落。

第十五、回族语支系。人口约260多人,分居在海南铁矿、昌城、保平等地。他们先辈多被抓夫来海南铁矿服苦役,后逃生到昌江沿海一带居住下来。

第十六、满族语支系。人口约40多人,分居海南铁矿,多因寻找职业而来。

第十七、瑶族语支系。人口约50多人,分居海南铁矿、红林农场等地,多因从工而来。

第十八、白族语支系。人口40多人,居住在石碌镇、海南铁矿,多因从工而来。

第十九、布依族语支系。人口30多人,分居石碌镇、海南铁矿等地,多因从工而来。

第二十、高山族语支系。人口25人,居住在海南铁矿,他们多因日军侵琼时抓夫来矿山劳役而定居下来。

还有未识别的民族人口100多人,分居在海南铁矿、红林农场、昌化等地,他们先辈多因寻找职业而来。

注:此文曾收录于《昌江文史 第十二辑》(政协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员会2015年编印)。文中人口数字系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陈吉琼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原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

声明:转载此文,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的黎族文化信息,若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本人私信联系或在评论区留言,本人将及时删除,谢谢!

0 阅读:3

里仁卓比文化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