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不讨好,爱自己,是最大的无私

阿峰聊情感 2024-09-04 04:22:37
一天,酷热难耐,闷热异常,即便我们清晨跑完步归来,我依然显得没精打采,恹恹欲睡。 儿子好奇地望着我,问道:“妈妈,你怎么看起来这么没精神,是跑步太累了吗?” 不是,我摇了摇头。我耐心地向儿子解释道:“正常情况下,运动会让人充满活力。我是因为昨天晚上太热了,没有睡好,所以觉得很困。” 我想,儿子本来就不太爱运动,千万不要再对运动产生不好印象。而良好的睡眠,确实对人的精神状态影响很大。 儿子听后,嘴角扬起一抹笑意:“这样啊,我昨晚其实也没怎么睡好。” 我轻轻一笑,调侃道:“是吗?我半夜起床喝水时,发现你睡得很香呢。”一般情况下,儿子的睡眠质量都很好,这让我很放心。” 儿子调皮地眨了眨眼:“哈哈,被你识破了。我是想讨好你。我是想让你觉得我们同病相怜,这样你就会更喜欢我了嘛。” 我记得有人说过,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让孩子讨好自己.那么,孩子就无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摸了摸他的头,认真地说:“傻孩子,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我们的状态不同很正常,这并不影响我爱你。看到你吃得好、睡得香,我比什么都开心。记住,真正爱你的人,不需要你刻意讨好。而那些不爱你的人,你讨好也没用。” 儿子听了,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嗯,我知道了。我不会为讨好别人而失去自我。取悦别人,不如取悦自己,这是我的一个老师告诉我的。你们说得都有道理。” 我欣慰地笑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讨好型人格”这个词,但是这种人姿态那么低,却并不讨人喜欢。与之相处,会让人觉得不自在,可能是这种人没有主见,失去了自我。不知道怎么爱自己的人,也不懂得怎么去爱别人。 那么,讨好型人格为何会如此呢?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不允许自己爱自己,导致内心匮乏、缺乏安全感,渴望通过他人的肯定与关爱来填补这份空虚。如此一来,导致内在匮乏,缺乏安全感,需要别人的肯定与关爱。 今天,我偶然看到了卢熠翎老师一个短视频,很好地解释了爱的真谛。他说,真正的爱自己,恰恰是最大的无私。 爱自己,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去给予。如果把爱比作水,而你内在的爱只有几小杯水,你怎么可能舍得分给别人?你又能分出去多少呢? 但是如果你内在的爱是一片汪洋大海,无边无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怎么会吝啬地分给别人呢? 爱自己,是为了让我们先活出自己生命力。当我们内在能量存储丰富,满足自己需求,照顾好自己,心中拥有充分的喜悦,自然就会有更多的能力,更多的渴求,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 因此,所谓的自私,就是优先让自己成为可以给予的大海,而不是觉得他人更重要,把我们自己仅有的几小杯水送给别人。这样做,当然会舍不得,当然会“自私”。 正如经济拮据、自顾不暇的人,是无法做到慷慨大方、大公无私。当自己的内在和物质处于都极度匮乏之中,注定难以让人变得无私。 自私,可能是源于我们小时候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观念。有人倡导人人都要学雷锋,却没有人强调,你要好好地爱自己。 很多人都不被允许去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关爱自己。他们被教育成习惯性地找自己身上的缺点,而不是为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进行肯定。 总是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只有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对、做好之后,才能够被肯定、被奖励、被接纳。 不够可爱,不够优秀,不够完美,不够理想,永远无法达到顶点与巅峰,永远无法成为最好的自己。完美和最好,一种抑制着我们,让我们远离自信,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或许,在童年与过往,我们获得的大部分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这让我们在潜意识中形成了对待自己的方式,不仅严厉、苛刻,而且还有条件,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接纳自己,相信自己。所以我们的内在一直极度匮乏,充满了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讨好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支持、鼓励、关爱,从而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作家无戒说,我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这个人能鼓励我,支持我,启发我,能让我专注,也让我快乐,并且无条件地爱我。后来我才意识到,从始至终,这个人都只能是我自己。 爱,是一场深邃而持久的修行。它教会我们,在给予之前,首先要学会如何充盈自己的内心。正如那汪洋大海,唯有自身拥有无限的宽广与深邃,方能慷慨地滋养万物。在爱的旅途中,我们或许都曾迷失,试图在别人的眼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但最终会明白,真正的力量与光芒,源自于对自我的接纳与深爱。让我们在爱自己的路上,勇敢前行,成为那片能够滋养自己,也照亮他人的汪洋大海。如此,生命之树方能根深叶茂,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0 阅读:3

阿峰聊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