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站在“道”中看世界

孙行者学经典 2023-03-10 16:23:35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dài)。

本章主要讲:老子站在“道”中,看世界是什么样的。

译文:内心来到虚空致极的地方,这里一片寂静。这时候,天地中的万物尽收眼底,我看着万物由生到死,由死入生,反反复复。无论万物是如何生长变化,最终的归宿都会回到出生的地方,回到“道”中。这一片寂静的地方,就像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是永恒不变的。明白这一点的人,才算是从宇宙的源头洞悉了一切。看不明白的人,容易胡乱作为,十分凶险。内心能够站在“道”中的人,就能够曲容万物。曲容万物者,就能做到无差别对待万物,就是大公无私。做到大公无私的人,就可以成为天下君王。君王对万物来说,就是万物之天。万物之天,也就是“道”了,“道”是如此长久的存在,内心能够站在“道”中的人,就能够长视久生。

思考:本章老子描述了他站在“道”中看万物,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以及长时间站在“道”中,给自身所带来的变化。

“致虚极,守静笃。”讲的是内心从外部纷繁的事物中剥离出来,从躁动不安的状态中沉静下来,达到一种“虚静”状态。这种状态确实不太好表述,我举个例子,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杯子里面的水。当杯子放在桌面上,不动的时候,杯中的水也是静止的。“虚静”的内心,就如同杯中之水,澄澈透明,毫无波澜。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当内心清彻平静的时候,世间万物的变化,将会无差别的反映于内心之中。也就是《庄子》讲的:“用心若镜。”内心静静的,观察着万物生死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世间万物虽然是如此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以心来感受,万物最终还会回到其出生的地方。无论万物曾经蹦哒的多么厉害,最终还是要落叶归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当万物回归到其出生的地方,就摆脱了世间的躁动,安静了下来。于是,我知道了,静,才是最初开始的地方,也是最终的归宿。宇宙中,静,才是最长久的存在。任何的动,都是一时的,并且最终都要复归于静。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人从静中生出,经过一生的跌宕起伏,寿终正寝的时候,又会回归于静。人生在世的短短几十年,相比于之前的静,是多么微不足道。因此,静,才是一切的源头,才是宇宙的根本。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静,既然是一切的根本,是恒常的存在。那么,我的内心平静下来,就能够通达宇宙根本,就能够感受宇宙恒常。我站在更高维度的视角上,去看世间万物,比原先站在普通个人的视角上,所获得的信息,所看到的规律,要多出无数倍。天地万物,尽收眼底。

“不知常,妄作凶。”如果没有看到宇宙恒常的存在,那么我就很容易像其他人一样,被各种欲求所困,被各种诱惑所吸引,在这些无边无际的诱惑中,迷失自己,消耗生命。不停的追逐诱惑,不停的减损寿命。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dài)。”

我看到了宇宙“虚静”的恒常,并且能够融入其中的时候,世间万物将会无差别的反映于内心之中。我摆脱了自我的局限性,能够容纳更多的事物。这时候,我体会到了《庄子》讲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在我的内心之中,是无差别的。这样的我,无论看世界,还是做事情,都能公正不偏。能够做到公正不偏,才是成为君王的前提条件。

君王摒弃一己之私,心怀天下苍生,一心公正不阿。这样的君王,对待万物,不就像天对待万物一样吗?从这个角度讲,君王,就是天。再往更高的层面看,天于万物,和“道”于万物,都是一样的。这样的天,这样的“道”,这样的“虚静”,这样的宇宙恒常,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内心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人,也能像天一样,像“道”一样,活的更加长久,即使身体死亡了,内心也将会融入“道”中,长久存在下去。这就是“没身不殆”。

9 阅读:100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3

用户10xxx53

4
2023-03-13 21:08

悟空!收了神通去吧!

用户10xxx05

用户10xxx05

4
2024-08-15 14:21

古代道家用唯物主义哲学真理发展走出了个科学路线,江湖术士为了诈骗伪装道家,用一元论唯心主义胡编乱造出了个道教,现在倒好,境外的外贼水军们和江湖骗子们又开始有伪造科学了,为思想渗透 洗脑和骗钱 做准备了,最典型的是气功骗人失效了,又搞出来个能量功和磁场功等 骗人。

二十三年禅变

二十三年禅变

2
2023-03-14 13:59

老子是老子,你是你,你和老子差的远呢

崇左小罗

崇左小罗

2
2024-07-24 18:20

现在可以更好理解了。掌握大意,忘掉细节,这才容易得道。

全能全智

全能全智

2
2024-07-25 22:43

道就是路,走路越多悟道越深[点赞][点赞]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

2023-03-29 11:30

如此解读,还是不能通达《道德经》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