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艺圈,孙俪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敬业精神备受赞誉,然而围绕她“难合作”的传闻也从未停息。
这究竟是出于同行间的误解,还是另有隐情?
让我们从刘涛的爆料开始,逐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刘涛曾在采访中透露,孙俪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让一些同行望而却步。
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一些合作过的演员的经历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
2019年,孙俪与罗晋合作拍摄电视剧《安家》。
戏中两人饰演夫妻,有一些亲密戏份。
邓超频繁的探班让罗晋倍感压力。
他坦言,每次拍摄亲密镜头时,邓超都在场,目光紧盯,让他难以放松,感到“压力山大”。
拍完这部戏后,罗晋半开玩笑地表示“以后真不想再跟她合作了”。
这番话或许有戏谑的成分,但也多少透露出了一些无奈。
2024年,电视剧《执迷》的拍摄过程中,孙俪再次卷入风波。
最初定下的男主角是周渝民,但在开拍前,剧组突然宣布将男主角换成吴慷仁。
对此,孙俪直接表示罢演,以表达不满。
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人支持她坚持原则,也有人批评她耍大牌。
吴慷仁在后来的采访中则表示“尊重每个演员的选择”,并未过多评价此事。
这一系列事件,不禁让人对孙俪的合作态度产生疑问。
孙俪的成功并非偶然,她对演艺事业的投入和敬业精神有目共睹。
2003年,21岁的孙俪凭借电视剧《玉观音》中的安心一角崭露头角。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刻苦钻研剧本,揣摩人物内心,经常熬夜到凌晨,只睡三个小时。
这种付出也得到了回报,《玉观音》的热播让孙俪迅速走红。
2011年,电视剧《甄嬛传》的拍摄更是将孙俪的敬业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更好地诠释甄嬛这个角色,她提前半年开始准备,学习清朝后宫礼仪,甚至连端茶、走路的姿势都反复练习。
她还专门请教故宫专家,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
最终,《甄嬛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孙俪的演艺事业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评价她“不是一般的努力”,这无疑是对她敬业精神的高度肯定。
这种对完美的极致追求有时也会给他人带来压力。
在拍摄电视剧《功勋》时,导演郑晓龙就曾表示,孙俪的表演几乎无可挑剔,让他感觉自己这个导演有些多余。
除了演艺事业,孙俪在公益事业上也展现了同样的认真态度。
2002年,她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向海清。
但她并非简单地给予经济援助,而是要求对方详细记录每一笔款项的用途,并亲自核对账单。
当她发现向海清将资助款用于购买高档化妆品和名牌包后,立即停止了资助。
这一举动引发了争议,向海清甚至公开指责孙俪“冷血无情”。
但孙俪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原则。
后来,孙俪担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大使,并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她曾深入四川凉山州的艾滋病村考察,了解当地艾滋病母亲和孩子的困境。
她不仅捐款捐物,还推动当地建立了第一个母婴阻断医疗站。
2023年河南特大水灾期间,孙俪捐款500万元,并亲自带队前往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她坚持每天监督物资发放情况,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孙俪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她多年的努力和付出。
15岁时,她进入部队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
在那里,她养成了高度自律的习惯,每天坚持早起练功,从不懈怠。
这种自律精神也贯穿于她的演艺生涯。
即使在繁忙的拍摄期间,她也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习惯,坚持健康饮食,并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穴位按摩。
在拍摄电视剧《芈月传》时,为了演绎好老年芈八子,她专门到医院和养老院观察帕金森病人的日常行为,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
最终,她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老年芈八子的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2019年,38岁的孙俪获得了电视剧三大奖——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的大满贯,成为国内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演员。
刘涛曾评价孙俪在片场的状态是“眼里只有角色”,这种高度的专注和投入令人敬佩。
从部队文工团到影视圈,孙俪始终保持着军人般的纪律性和自律性。
在拍摄电视剧《理想之城》时,她提前一个月到工地体验生活,与工人交流,学习建筑行业的专业知识。
这种认真态度也体现在她对每一部戏的严格要求上。
在拍摄《功勋》时,她为了追求完美,不惜花费更多时间打磨每一个细节,甚至影响了剧组的拍摄进度。
网友调侃说:“要跟上娘娘的节奏,得先有超哥的体力。”
孙俪的“难合作”或许正是源于她对作品的极致追求和对自身的高标准要求。
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成就了她辉煌的演艺事业,但也可能让一些人难以适应。
那么,你认为孙俪的“难合作”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