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到,在传统节日中咀嚼历史,感受传统文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说它传统,是因为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节”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关于纪念日,在不同的地方说法不一。
有的说是纪念屈原的,也有纪念伍子胥的,还有的说是越地先民举行龙图腾仪式的一种延续。、
当然也有由夏商周三代夏至节演变来的说法,不管哪种说法,端午节的历史也是足够久远。
至于庆祝宴乐,更是五花八门。
在西晋的《风土记》一书中曾经记载
“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习俗,这就是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由来。
同样在《风土记》中记载
“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也就是在端午节的时候,在自家门口挂艾草、菖蒲等物,可以斩千邪。
这是关于端午习俗最早的记载,其实端午还有赛龙舟,饮雄黄,佩香囊,祭祀等风俗活动。
历代文人墨客,关于端午节的诗词很多,有写习俗的,有写风物的。
我们今天通过对诗词的解读,来更好的感知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端午文化。
其一 渔家傲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在这首词中,时令的风物是石榴花,菖蒲,而风俗体现的是以五色丝包扎的粽子。
关于五色丝线,在应劭的《风俗通》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命人不病瘟”。
根据这个记载,五色丝线带在人身上,可以躲避毒虫的侵害,而这个五色丝线不能随意丢弃,要把它扔到河里,让它随水流走,意味着疾病灾害被冲走。
而在本首词中,是在石榴花盛开的五月,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成多角的粽子,把它盛放在金色的盘子里,送给女子。
端午这一天,人们还会沐浴更衣,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因为正逢夏季,各种蚊虫开始出没,大家在这一天给家里也来一个彻底的清扫,并且饮用雄黄酒来辟邪。
窗外树丛中的黄鹂鸟,不时的鸣唱,打破了闺中的宁静。
这首词中,两次提到女孩,其实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在我国有一些地方,会有一项风俗是带着粽子去看已经出嫁的女儿。
或许是娘家担心女孩在夫家受苦,借着这个节日来看看女儿过得怎么样。
其二
夔州竹枝歌九首
范成大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这首诗歌是范成大在四川任置制史时所作,所反映的是川渝一带的风俗。
这是端午节的盛况,夔州地处西南,经常有瘴气出现,但是端午节这天,天气很给力,瘴气全散开。在城外的南门,人们看赛龙舟刚刚归来。
可以看出来,夔洲这个地方虽然比较偏僻,但是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尤其是云安酒,尤负盛名。
杜甫也曾用“闻道云安曲米香,才倾一盏即醺人”来赞颂这里的酒。
其三
端午
刘攽[宋]
万里荆州俗,今晨采药翁。
浴兰从忌洁,服艾已同风。
泛酒菖蒲细,含沙蝘蜓红。
沉湘犹可问,角饭畏蛟龙
在这首诗里,服艾,菖蒲,是端午三友之二,这里的沙是丹砂的意思,又称守宫、龙子。
在《刘宾客嘉话》中记载‘汉武帝时,端午日取蜥蜴置之器,饲以丹砂,至明日端午捣之万杵,以涂宫人臂
拿这个捣烂的蜥蜴涂在宫女的胳膊上,能看出是否是女儿身,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吧
就是因为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如今这个节日不仅体现着民族的情结,更是维系大众的一种心结。
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承载着民族文化和自信,我们过节日,就是以节载道,传承民族精神。滋养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