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七八点,朴香丹总是第一个来办公室,她享受这片刻的安静,可以静下心来钻研近期的重点和难点工作。早起是她保持了多年的习惯,朴香丹说,其实也是传承于她的爷爷奶奶。
从县域的“留守儿童”,到考入北大的“高考状元”,从“创业获得第一桶金”再到“投身县域教育振兴”,一路走来,朴香丹一边成长,一边回归初心。她期望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告知即将踏上相同道路的县域孩子,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一点点帮助。
“留守儿童”与“高考状元”
朴香丹出生于出生于吉林省一个县城,自小父母在外工作,她便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在退休前,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了一辈子,每天早早地去上班,“天道酬勤,要早起,把工作干好”这样的观念便早早地植入她的心里。
虽然是“留守儿童”,但爷爷奶奶对她投入了很多心血,管教是出了名的严格。不过,尽管严格,但爷爷奶奶对她一直是“鼓励式”教育,从不打骂嘲讽,“完全接纳她的各种状态”。朴香丹记得,在她三四岁的时候,爷爷为了鼓励她学会加减法,会用一两块零花钱来激励。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意味着好多糖果。爷爷正是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她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毕业后,带着自小培养的学习习惯和自信,朴香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她发挥出色,成为了当地的高考状元,并打破了学校多年未出清北学生的遗憾历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但这样的结果对当时的她来说,没有意料中的开心,反而充满了担忧。
“我从小是在少数民族学校读书的,虽然学的是双语,但没有学过古诗和古文。而且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语文,想到高考结束再也不用写作文就太开心了,但没想到是被中文系录取。”回忆起这段故事,她的话语里还是充满了无奈。
与心仪的经济学失之交臂,阴差阳错被中文系录取,不过,即使是这样,朴香丹也仅仅是沮丧了一会。“我想起了爷爷奶奶对我说的话: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肯定是能战胜的。哭没用,逃避也没用。如果没办法改变,那就得战胜它!”
“双学位”与“创业第一桶金”
在高考结束的暑假里,她泡在图书馆里,恶补了好多名著。但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自己也有一位“朋辈导师”,就会知道应该先去看看大学的必修课、专业课再来学习,而不是盲目读书。
入学后,由于没学过文言文,也不认识繁体字,古代汉语的教科书看不懂,得一个字一个字地现查字典。不过,她也马上振奋起来,每天早上去湖边背古文、背诗,去图书馆自习,等熄灯后再去咖啡馆里学习。“我在高中或许没有通宵学习的情况,但在大学却有很多考前通宵的经历,感觉压力比高中还大。”朴香丹说。
在这样的努力下,她的成绩慢慢追了上来。并且,她也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攻读了“经济学”双学位。
大三下学期,朴香丹打算出国留学,冲着排名靠前的高校,她作了充足的准备:考了 GRE,找了学长学姐改文书……在准备间隙,一位开策划公司的朋友找她帮忙,他们当时正在进行一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包装,觉得她学中文又懂经济,可以尝试做一下产品策划相关工作。
“当时,接手这个项目后,我们做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也收获了了第一桶金。不仅如此,我也看到了当时的创业环境很好,机会很多,考虑了以后便决定不去留学,直接和朋友合伙创业。”
创业几年后,她想找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做。此时, 海亮向她发出了邀约。
“海亮践行的乡村教育、县域教育振兴非常吸引我。”朴香丹说。作为一位从县域考入北大的学子,她亲身经历了“县中塌陷”以及县域孩子所面临的困境。
县域教育由于优质生源流失、优质教师逃离而“塌陷”,孩子们也会因缺少教育资源、视野受限而对未来难以做出正确规划。“除了上课,大家没有什么拓展类的学习或者兴趣班,不知道该学什么。甚至我小时候参加过的奥数竞赛,到了初中、高中就没有资源再继续学习深造,也不知道其实还有竞赛这条多元升学的路径可以走。”
而进入北大后,朴香丹接触了很多来自其他大城市的同学,感受到了他们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学习方式。他们有良好的规划,兴趣特长众多,多才多艺。就连同样为高考要学的内容,学习的程度也不一样,“他们会学得更早、更多。比如英语,我老老实实背考纲和教材里的单词,而他们那时就已经把大学的四六级单词都背完了。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卡在 135 分上不去,他们却都能取得高分。原来秘诀就在于提前学、超量学,而不只是停留在教科书的范围内。其实,除了学习的广度不一样,认知的广度对人的影响会更大。”朴香丹说。
抱着想要投身”县域教育振兴”的愿望,去年9月,朴香丹加入海亮科技,成为一名朋辈导师。
“朋辈导师”与“教研负责人”
来到朋辈后,朴香丹有了两种身份,一是朋辈导师,前往县域各个学校为孩子们进行励志讲座和座谈会;二是“特优生学业伴行”的产品负责人,需要依据县域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去打磨产品。
“朋辈导师很像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个补位。”朴香丹说。十几岁的孩子需要一个新的偶像、新的榜样。这个榜样不能是父母,因为此时孩子的内心渴望脱离父母,有独立成长的需求,不愿再对父母唯命是从,而是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立和成熟。这时一个比他大一些,有一些成功经验让他信服,又可以和他共鸣的人,会是他愿意找的新榜样。
此时榜样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了,如果有像朋辈导师这样正向的角色,价值观端正,在各方面的引领都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那么这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凡。
带着这样的目标,朴香丹开始去往不同县域城市,为孩子们做讲座,开展座谈会。
“第一次讲座的时候其实很紧张,但上台前我就想,希望这次讲座能让下面的孩子,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听到一句话,并能记住,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那我就觉得特别有价值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去开阳一中演讲,刚开始下面的孩子还有些坐不住,但当我讲到自己小时候家境不太好的经历时,他们的注意力就慢慢集中到我这边了,我看到台下有的孩子哭了,有的孩子眼睛里含着泪光,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自己也有点感动。”
而作为特优生学业伴行的产品负责人,她更需要从专业角度,去有效帮助学校和学生。
刚开始,她对于产品的把握不精准,不能充分理解把握学业伴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在这样的困惑下,她开始利用去县域演讲的机会抓紧时间与校方、老师、学生聊,去了解他们真实的困境和真正的需求。
“大概一个多月之后,我们的定位就明确了,即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力,同时进行升学规划,走多元升学路径,助力县域学校的几位尖子生冲击名校。”朴香丹说,“因为学校的诉求十分明确,就是让这些孩子考出成绩,因为只有尖子生考出佳绩,学校才会有教学成果,之后才会陆续有各种资源涌入,老师能够留下,优质生源也能留住,这是解决‘县中塌陷’问题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持续的课程打磨、形态迭代、导师管理和培训下,23学年,特优生学业伴行产品成果满满,帮助了许多学生圆梦名校。比如甘肃皋兰县的高考状元赵汉青,他以全省第176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近七年来皋兰县唯一一位考上清北的学子。
如今,朴香丹作为朋辈伴行教研教学组的负责人,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将工作重心调整到导师团队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未来,我们会搭建人数达1000人的朋辈导师平台,并通过系统化的培训管理机制,把导师培养成优秀、成熟的朋辈导师,可以进行高质量的伴行交付。第二,研发升级朋辈课程体系,重点打磨精品课程,从内容层面助力导师提高教学质量。”对此,她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