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内心有善念就会有慈悲的思想,慈悲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慈悲是一种美德,但慈悲的结果有良好与不好区分,因为它中间有一个思想在发心。一个人最大的美德不是长得多漂亮、也不是拥有许多的财富、很多的才能,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所以宁可没有才华,没有学问,也不能没有慈悲,慈悲心是真正的美德。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晓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如果进一步探讨,不一定有许多人了解慈悲的真正意义。
一个人如果不会对自己慈悲,就很难对他人慈悲。学不会向内观照的人,往往无法消除内心的迷惑,学不会心怀温柔的人,即便是努力修行,也只剩下受苦。人生三修讲:为人处世最好的状态就是看破不说破,不动声色的帮别人化解尴尬,不炫耀自己的功德和由内而外的善意。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人生三修讲: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
学会知而不言,因为言多必失;学会自我解脱,因为这样才能自我超越;学会一个人静静思考,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清醒明白;学会用心看世界,因为这样才会看尽人的本初;学会放下,因为只有放下了,才能重新开始;学会感恩,因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帮助我们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在悲观中需求快乐。
少言是修养,闭嘴是智慧,不惹是非,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去冲动,让心态趋于平和,学会了沉默让心情舒缓,怡然自得;学会了看淡,让得失随缘,宁静致远。
一个人心念变了德行就变了;德行变了气场就变了;气场变了风水就变了;风水变了运气就变了;运气变了命运就变了,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
生活处处是修行,生活处处是道场。很多人都会把做事和修行分开,殊不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其实都是修行。有些你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儿,是更能锻炼人的意志和品质的,修行的路漫长又曲折,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随着生活的越来越好,会逐渐的迷失了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能得到什么,内心毫无归属感。在生活中修行是我们的必修课,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认识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