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医学术发展中,中医学派有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是以学术观点和学说为核心,然后是理论创新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再就是有理论创新的代表人物以及通过师承或私淑来传承学说理论的学术群体。我平时所说的中医流派,通常是医生根据个人经验总结出来的独特治疗方法,不需要特定学说的支撑,更注重实践经验。
小王坐在一张古朴的木桌前,向谢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是怎样的过程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他坐直了身子,开始讲述起中医学术的源流:“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学派。这是由于名医巨擘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理论、积累更丰富的经验所致。在阐述自己学术理论及临床经验的过程中,医家们展示了他们的学术继承性,明确了师承关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认真地做着笔记。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谢老师对中医的热爱和专业精神。谢老师继续说道:“所谓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学派的形成有两个内在联系,一是师门授受,各承其说而光大之;二是学术见解的不一致,各张其立说,相互影响。”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小王不断追问关于中医学派的问题,谢老师一一详细解答。谢老师既有着对经典的深厚理解,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让小王受益匪浅。
“老师,您觉得中医学术流派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有何影响?”小王问道。
谢老师思索片刻后,认真回答:“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医学的进步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不同的流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独到之处,这使得中医在面对各种疾病时能够更加灵活、多样地运用治疗方法。而现代中医临床正是要继承和发扬各个学派的优点,形成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治疗体系。”
小王又问:“谢老师中医,里面是否有主要的流派,我记得是八大流派?”
谢老师说道,“是的,中医的八大流派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我们医界后人应当珍视的宝贵遗产。这些流派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伤寒学派张仲景谢老师开始讲述伤寒学派,他说:“伤寒学派起源于东汉时期,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这本书探讨了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被尊为经典,张仲景也被尊为医圣。从晋唐到宋元明清,伤寒学派的研究者如云,形成了中医历史上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最昌盛的流派。”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的笔记本上满是谢老师的话语。
寒凉学派刘完素接下来,谢老师继续介绍:“寒凉学派,又称河间派,由金元时期的大家刘完素主导。他主张火热病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说法,创立了‘火热论’,常常使用寒凉药物治疗疾病。他的研究不仅提高了中医病机理论,还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产生了影响。因为刘完素家住河间,所以也被称为河间学派。”
小王听得入迷,快速记录下这些信息。
易水学派张元素“接下来是易水学派,” 谢老师继续说道,“金代医家张元素在《内经》和《中藏经》的启示下,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为理论基础,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总结用药,创立了‘脏腑病机学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王留意到,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而且都受到历史背景和地域的影响。
攻邪学派张从正“攻邪学派,” 谢老师继续道,“由金元时期的大家张从正主导,他强调病因是邪气侵入引起的,治疗应以驱邪为主,善用吐汗和下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这深化了中医治则理论,丰富了临床经验。”
小王点头表示理解,他对中医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补土学派李杲谢老师继续介绍:“补土学派,又称温补学派,由金元时期的大家李杲主导,他强调‘人以胃气为本’,特别注重后天脾胃,创立了‘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
滋阴学派朱丹溪然后,他顺着话题说:“滋阴学派,由金元时期的大家朱丹溪主导,受到刘完素的‘火热论’影响,也接受了李杲的‘内伤论’观点。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温补学派薛已、张介宾和赵献可等最后,谢老师介绍了最后两个流派:“温补学派,” 他说,“在明代兴盛起来,薛已、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等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探讨脏腑病机,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温病学派吴又可、叶天士和吴瑭等最后,他提到了温病学派:”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吴又可在明代,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备注:现代还有,火神派(又叫扶阳派),是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推崇阳气,认为“阳气”在疾病中以及生命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临床上强调扶助阳气,以善用附、姜、桂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有人把它称为第八大医学流派。代表著作:“火神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传承人:近代吴佩衡、祝味菊、卢铸之等。完整的理论体系:1)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2)注重阳气,善用姜附;3)详辩阴证,尤精阴火。4)阴盛阳衰,阳常不足。系列代表方剂:潜阳丹,潜阳封髓丹,补坎益离丹等。
“老师,刚刚您说道温病学派,我记得有四位医家特别厉害,分别是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他们被后人称为温病四大家。您能给我详细讲解一下他们各自的贡献吗?”小王开门见山,目不转睛地看着谢老师。
温病四大家:叶桂谢老师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出自医学世家。他孜孜好学,十年间拜师求教17人。叶桂擅长治疗时疫与痧痘,著作有《温热论》等。他在温病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医家的理论与经验,为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温病四大家:薛雪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满脸的期待。他继续问道:“那薛雪呢?”
谢老师微微颔首:“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江苏长洲(吴县)人。他青年时曾练过武术,擅于诗画。薛雪对湿热病进行了专篇论述,著有《湿热条辨》一卷。他在书中对发病机理、症候演变、审证要点及有关疾病的鉴别等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刻的阐述。薛雪不仅继承了张仲景伤寒理论,还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对温病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温病四大家:吴瑭小王听得津津有味,心中对中医学的深厚底蕴充满了敬畏。他接着问:“吴瑭是怎么贡献的呢?”
谢老师深吸一口气:“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他在19岁因父亲病逝而立志学医。受到吴又可《瘟疫论》和叶桂的启发,吴瑭继承了叶天士的温病研究,于四十岁写成《温病条辨》。他首次提出了九种温病,创立了三焦辨证,并总结了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以及危险阶段的药物使用。他的贡献使温病学说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温病四大家:王士雄小王点点头,激动地说:“原来吴瑭老师对温病学有着如此深刻的研究,真是令人敬佩。接下来,王士雄呢?”
谢老师微笑着:“王士雄,字孟英,晚字梦隐,号半痴山人。浙江钱塘人。他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等。其中《温热经纬》一书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并对其病源、症候、诊治等进行阐述。这本书不仅是温病学的汇编,也是温病诊治的参考书,流传颇广。”

谢老师喝了口水,停顿了一下,又说:“其实,中医学术流派以医经、经方两家之说始肇其端。医经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经方则更注重实践应用。在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内经》的研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深入解读《内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实践。与此同时,编辑经验方及善用仲景成方者推动了方剂学的研究,使中医理论更具实用性。直至宋金河间,易水学派的相继崛起,为中医理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

谢老师的话语清晰而有条理,小王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关键点。他时而点头表示理解,时而举手发问,展现出对中医学术的极大兴趣。
“在研读《伤寒论》的进程中,我们不断从临证中推衍《素问•热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一思想贯穿中医发展的整个历史,渐渐形成了研究外感热病学说的寒温学派。” 谢老师继续解答小王的问题,引导他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深奥之处。”
时间在交流中悄然流逝,小王的思维逐渐被谢老师的言辞牵引,他对中医学术的理解愈发深刻。
“在清代,随着西洋医学的传入,中医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接受西方的医学理论,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潮。这一时期,虽然成就不显著,但勇于接受新知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敬佩。” 谢老师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那个时期医学者的敬意。

小王不禁感叹,他从谢老师口中得知了中医发展的曲折历程,更明白了为什么中医理论如此丰富而深奥。
“谢老师,感谢您的解答。我会认真消化这些知识,并继续努力学习。” 小王站起身,对谢老师深深鞠躬表示感激。
附《清代的主要中医古籍》清
《伤寒来苏集》
柯琴
清
《伤寒附翼》
柯琴
清
《金匮要略论注》
徐彬
清
《古今名医方论》
罗美
清
《 温热暑疫全书》
周扬俊
清
《金匮玉函经二注》
周扬俊
清
《医方集解》
汪昴
清
《傅青主女科》
傅山
清
《证治汇补》
李用粹
清
《石室秘录》
陈士铎
清
《张氏医通》
张璐
清
《本经逢原》
张璐
清
《千金方行义》
张璐
清
《伤寒湖源集》
钱潢
清
《金匮要略心典》
尤怡
清
《伤寒贯珠集》
尤怡
清
《医学心悟》
程国彭
清
《医略六书》
徐大椿
清
《医学源流论》
徐大椿
清
《医宗金鉴》
吴谦
清
《重楼玉钥》
郑梅涧
清
《类证治裁》
林佩琴
清
《医方歌括》
王旭高
清
《医方论》
费伯雄
清
《血证论》
唐容川
清
《成方便读》
张秉成
清
《中风科斗诠》
张山雷
清
《医林改错》
王清任
清
《绛雪园古方选注》
王子接
清
《医门法律》
喻昌
清
《重订通俗伤寒论》
俞根初
清
《温病条辨》
吴鞠通
清
《吴鞠通医案》
吴瑭
清
《温热经纬》
王士雄
清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王孟英
清
《医原》
石带南
清
《成方切用》
吴仪洛
清
《古今医案按》
余震
清
《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
清
《续名医类案》
魏之琇
清
《疫疹一得》
余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