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个令人心悸的情节——主角突然倒下,被诊断为“肺栓塞”,这一突如其来的疾病往往让人措手不及。那么,肺栓塞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凶险?
什么是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如血栓、脂肪栓子、羊水栓子等)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而引起的严重疾病。这些栓子阻断了肺动脉的血流,导致肺部血液无法正常流动,进而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肺栓塞的病因1. 血栓形成
肺栓塞最常见的原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
长时间不动:如长途飞行、久坐不动等。
手术或创伤:术后或严重创伤后,血液凝固机制被激活。
某些疾病:如癌症、心力衰竭、肥胖等。
遗传因素:如抗凝血酶III缺乏、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
2. 血液高凝状态
某些情况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例如:
使用口服避孕药:激素类避孕药会增加血液凝固的风险。
妊娠和产后期:孕期和产后女性的血液凝固机制发生变化,容易形成血栓。
肺栓塞的症状1. 呼吸困难
这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突然的呼吸急促,尤其是在活动时更为明显。
2. 胸痛
胸痛通常是剧烈的、刺痛性的,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心绞痛。疼痛可能会随着深呼吸或咳嗽加剧。
3. 咳嗽
患者可能会出现干咳或咳血,这是由于肺部血管阻塞导致肺组织受损。
4. 心动过速
心率加快是肺栓塞的一个常见症状,可能是机体对缺氧的反应。
5. 晕厥
严重的肺栓塞可能导致晕厥,这是因为大脑供血不足所致。
6. 发绀
皮肤和口唇呈现青紫色,表明体内缺氧严重。
典型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即肺栓塞三联征),但这些症状在患者中的发生率并不高,仅占20%-30%。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晕厥、烦躁不安、发热等症状。
肺栓塞的高危人群了解肺栓塞的高危人群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肺栓塞高危人群:
1. 高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硬化,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2. 缺乏活动的人群:如中风瘫痪、下肢骨折或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以及因各种原因肢体活动减少的健康人群。
3. 静脉曲张和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他们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一旦血栓脱落,极易引发肺栓塞。
4. 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如心房颤动合并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等。
5. 严重创伤患者:如骨盆、胫骨、脊柱骨折等,需要长时间卧床,且骨折时骨髓中脂肪组织的外泄也可能形成肺栓塞。
6. 妊娠和常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下肢静脉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加;而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其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也高于常人。
7. 其他特殊人群:如肥胖者、患有某些血液病、糖尿病、肺包囊虫病等的人群,也易发生肺栓塞。
肺栓塞的诊断1. 临床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肺栓塞的可能。
2. 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血栓。
血液气体分析:评估氧合情况,判断是否有低氧血症。
3. 影像学检查
胸部X光片: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炎、气胸等。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和右心室压力,有助于判断肺栓塞的严重程度。
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
肺栓塞的治疗1. 抗凝治疗
肝素:立即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可以迅速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
华法林:长期使用华法林维持抗凝效果,通常需要持续3-6个月。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使用方便,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
2. 溶栓治疗
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或伴有休克的患者,可以考虑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
3. 手术治疗
导管取栓术: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适用于大块血栓。
外科手术: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开胸手术取栓。
肺栓塞的预防预防肺栓塞的关键在于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此,应定期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 适当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加快人体内的血液循环速度,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建议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慢跑、瑜伽、游泳等。
3. 戒烟戒酒:吸烟和酗酒会损伤血管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应尽早戒烟戒酒,保护血管健康。
4. 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提高免疫力。同时,应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饮食,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5. 药物预防:对于手术前后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的高危人群,可以遵医嘱使用抗凝剂等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疾病,其发病突然、病情凶险,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然而,通过了解其成因、高危人群、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隐形杀手”。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