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央视八套的热播剧《我是刑警》这部好评如潮的作品中,竟然会出现这样一个"滑铁卢"?
当全剧演员都在用精湛的演技征服观众时,43岁的马苏却用她的"用力过猛"为这部剧添了堵。
这位曾经的"戏骨",在饰演小贩"白玲"一角时,不仅面部浮肿得让人出戏,更是以一种过于浮夸的表演方式,硬生生地把一个本该接地气的小贩角色,演成了一出"东北大戏"。
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说真的,不知道马苏是怎么想的,简单的小贩角色都能翻车翻得这么彻底。
从第一集开始,这位东北老乡就给我们整了个"大活儿"。
本来嘛,演个小贩,不就是要接地气、有生活味道吗?
可马苏愣是把握不住这个"度",整得跟赶大集卖安利似的,浮夸得让人尴尬癌都要犯了。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她跟高所长互动的那场戏,那叫一个用力过猛啊!
你见过哪个小贩是企鹅摇摆似的一路小跑,还非要往人家背上粘啊?
手里提着两只活鸡就算了,还要死命往人家怀里塞,这是献殷勤还是要吓死人家啊?
这演技简直是在向观众大喊:"瞧瞧,我可是个地道的东北小贩!"
就连审讯场景的哭戏都能翻车,那个呜咽声,听着就跟大型社死现场似的。
明明是该让人心疼的戏码,硬是被她演成了"憋笑挑战"。
你说她43岁演小贩吧,年龄确实有点尴尬,但关键是那浮肿的面部状态是怎么回事?
跟剧中的实力派演员于和伟一对手戏,人家是自然流露,她倒好,浑身上下都写满了"我在演戏"。
这哪是在塑造角色啊,简直就是在玩角色扮演cosplay。
那股子用力过猛的劲儿,看得人直替她着急,恨不得冲进电视机里喊一声:"姐姐,淡定啊!"
看完马苏的"滑铁卢"表演,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啥叫真正的演技派。
说到演小贩,娱乐圈可是藏龙卧虎,高手如云啊!
先看看殷桃在《凡人歌》里的表现,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原本是个贵族千金,一朝沦落街头卖卤肉,那份无奈和心酸演得叫一个真实。
她那一声声叫卖,不是为了显摆嗓门有多大,而是真的透着市井生活的艰辛。
但凡带着口罩吆喝一句,都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这演技,绝了!
再瞧瞧咱们的张颂文老师,在《狂飙》里的鱼贩形象,那才叫一个绝绝子。
人家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愣是泡在菜市场实地取经,这敬业精神,给满分!
你看他处理鱼的手法,那叫一个行云流水,连甩水的动作都透着专业范儿。
遇到市场监管,人家那从容不迫的微笑,活脱脱就是个老江湖。
更别提那娴熟的刮鳞去鳃,连塑料袋里放大葱这种细节都没放过。
最后咱们再看看"表演教科书"黄渤老师的处女作《上车走吧》。
这位活生生把小贩的精明劲儿演活了,特别是还价那段戏,简直绝了!
就那么一袋三色汤圆,被他说得天花乱坠,又不显得油腻,这功力没谁了。
"轻微受潮就要便宜这么多?这不是占我便宜吗?"这台词说得那叫一个妙。
瞧瞧人家这些细节,哪个不是货真价实的生活味道?
这哪是演技啊,这分明就是把生活本身搬上了荧幕。
这才叫真正的角色表演,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戏,但看着一点都不像在演戏。
看了这么多演技大师的精彩表现,咱们不得不回头看看马苏这次失误的真正原因了。
说白了,这不是演技问题,而是对角色理解出现了严重偏差。
好比你去喝咖啡,店家非要给你加三勺糖,美其名曰要让咖啡更"好喝"。
马苏这次就犯了同样的错误,非要把"接地气"这个调料往死里加。
她似乎觉得,演小贩就得使劲儿往市井气上靠,越接地气越好。
可她忘了,生活中的小贩哪有那么多戏?
人家张颂文演鱼贩,那是真去摸爬滚打学来的本事。
而马苏呢,就跟看了几集小品学来的念白似的,东北味儿给整得太浓了。
这哪是在演绎角色啊,简直就是在演"东北大舞台"。
最要命的是,这种表演方式不光是在毁自己,还拖累全组。
就像一道菜里放太多味精,不光破坏了本味,还影响了一桌子菜的口感。
看着于和伟被她带得都快跑偏了,这戏还怎么演?
说到底,她是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把自然的表演搞作了。
这么个接地气的小角色,偏要往"演技派"上整,这不是自找麻烦嘛。
《我是刑警》这部剧本应是部精品佳作,可惜让马苏的演技拖了后腿。
这就像一道美味佳肴,因为一味配料失调,坏了整体的口感。
演技这东西啊,真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验。
就像张颂文去菜市场实地体验,这才叫真功夫。
马苏这次的表演教训很深刻,希望她能从这次经历中吸取教训。
毕竟好演员不是靠标签,而是靠作品说话的。
期待下次再见,能看到一个回归本真的马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