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简州包子石桥面,混合“碳水炸弹”的真面目是……

王子涵啊 2025-02-22 15:39:28

初到简阳的人们总是忍不住问本地人什么小吃值得一尝,而当地老一辈人经常会不假思索地回子石外地人第一反应可能以为这是某种混合碳水的怪异组合,殊不知这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扎根于简阳人记忆中的传统美食。

那个年代的简州包子真的有点神奇,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在当时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一个热腾腾的包子配上一碗稀饭和几片免费的泡菜,就能让简城人感到满足和幸福,我现在还能想象那个画面。

南新小食店和海乐园的包子,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好吃,可能是因为他们选料特别讲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不外露,反正门口永远都是人挤人的景象,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

我听老一辈人说,那种刚出炉的包子香气四溢,皮薄得恰到好处,馅料又丰富又多汁,一口咬下去,肉汁会顺着嘴角流下来,但没人会嫌弃这种狼狈,反而是种享受。

老人们总是感叹现在的包子再也吃不到那时候的味道,可能是食材变了,可能是工艺简化了,也可能只是因为那时候的记忆被美化了,就像我们总觉得小时候的冰棍更好吃一样。

可惜南新小食店和海乐园都因为城市改造不在了,那些包子铺承载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一段段市井生活的缩影,人们在那里闲聊、交友、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现在银河桥头的黄氏老面包子铺和人民公园旁的老福云家常菜还在努力传承着简州包子的味道,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可能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是少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和情怀。

我偶尔会去这些老店尝尝包子,看着那些老顾客熟门熟路地点单,听他们聊着过去的事情,仿佛时光在那一刻静止了,简州包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

时代在变,口味也在变,但简州包子作为简阳的一张美食名片,依然在年轻一代的味蕾中延续着,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那段过去的辉煌,但味道的传承仍在继续。

石桥面的故事要更加悠久一些,据说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宋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传统食品能够经历朝代更迭而不衰,真的很让人惊叹,肯定有它独特的魅力。

《简阳县志》里专门记载了石桥面的特点制作精良、条细如丝、白嫩中空,煮时不泥不断,汤清,口感柔滑,味鲜可口,隔夜回锅,仍如鲜面着这些文字,就能感受到前人对这种美食的喜爱和推崇。

石桥面的制作全凭手工,这在现在这个机械化生产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没有添加剂,没有防腐剂,纯粹是面粉和水的艺术,制作用的面粉必须是土磨推出来的,而且只取最精细的一二道粉,才能保证质量和口感。

拉制石桥面对工艺要求极高,需要经过揉面、搓条、抹油、扑粉、进槽发酵、上棍、上架、拉制、提面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否则就会影响最终成品的质量。

石桥面对用水的要求也非常讲究,必须使用当地的井水,这可能是因为水质的特殊性能够影响面条的口感和品质,所以从前石桥的挂面作坊都有自己的水井,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令人敬佩。

不仅如此,石桥面的制作还对气候条件有严格要求,只能在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间进行,因为气温过高或湿度过大,都会影响面条的质量和口感,这种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使得石桥面更显珍贵。

在过去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石桥面因为制作工艺高超,成本较高,价格也相对昂贵,往往需要用几斤麦子或一斤猪肉才能换到一斤上等石桥面,因此它常被当作馈赠亲友的礼品,送出去也很有面子。

石桥面的名气不仅仅局限于简阳本地,它远销四川各地,甚至远至重庆、江浙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曾作为人民大会堂馈赠外国友人的礼品,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

时光飞逝,简州包子和石桥面这两种传统美食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悄然改变,曾经街头巷尾都能闻到的包子香气,现在似乎变得有点遥远,而那种纯手工制作的石桥面,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也变得越来越稀少。

老一辈人常说现在的简州包子和石桥面不如以前的正宗,可能是因为现代化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工艺,也可能是因为原材料的变化,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那时的味道伴随着特定的生活记忆,无法简单复制。

我小时候,家里来客人,奶奶总会拿出珍藏的石桥面招待,那时不懂事,不明白为什么普通的面条要当成珍品,长大后才知道那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和尊重的表达,是简阳人独特的待客方式。

现在回想起来,简州包子和石桥面不仅是简阳的特色美食,更是一代代简阳人共同的记忆,是家的味道,是童年的符号,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牵动思乡之情的存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的小吃店铺消失了,被现代化的商场和连锁店所取代,虽然现在也有一些老字号在坚持传统,但总觉得和记忆中的味道有些差距,可能是环境变了,人心也变了。

面对这种变化,我们能做的或许是记录和传承,让年轻一代了解这些传统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让简州包子和石桥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情感的寄托。

幸运的是,石桥挂面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这项传统工艺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这对于保存简阳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简州包子石桥面,这个看似普通的组合,承载着太多简阳人的回忆和情感,它们是简阳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会淡忘的存在。

制作正宗的石桥面和简州包子需要多年的经验和技艺积累,然而现在懂得这些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轻松的工作,而不是投入到这种辛苦又不一定赚钱的传统行业中。

我曾经见过一位老师傅制作石桥面,他那双粗糙的手灵活地将面条拉成细如发丝的程度,动作娴熟而优美,就像在表演一种特殊的舞蹈,那种专注和熟练是无法轻易学会的,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坚持。

同样,制作简州包子的师傅也有他们的独到之处,从和面、调馅到包制成型,每一个步骤都有讲究,特别是对火候的掌控,火大了包子皮会糊,火小了则熟不透,这些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感觉的培养。

可惜的是,这些传统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为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冲击,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使得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技艺正在慢慢消失。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有一天简州包子和石桥面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或者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回忆中,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消失了,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

所以,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美食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味蕾享受,更是为了保存一种文化记忆,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这对于文化的多样性和连续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有些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尝试学习和传承这些即将失传的技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让简州包子和石桥面这样的传统美食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但对美食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尊重不应该变,希望简州包子和石桥面能够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简州包子和石桥面承载着简阳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是构成简阳城市文化和地方认同的重要元素,这种记忆对于维系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居民的归属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的发展需要现代化和国际化,但同时也应该保留自己的特色和传统,简州包子和石桥面作为简阳的传统美食,是简阳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之一,是简阳人共同的记忆和情感纽带。

现在许多城市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和美食品牌,以吸引游客和提升城市形象,简阳也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两种传统美食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让它们成为简阳的一张靓丽名片。

可以通过举办美食节、设立美食博物馆、开展美食文化研究等方式,提高简州包子和石桥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简阳的饮食文化和历史传统。

此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传统美食的创新和发展,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新的元素和理念,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传承和发展传统美食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比如税收优惠、场地提供、技术培训等,为传统美食的保护和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的记录和保护,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录这些传统工艺,以防止其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简州包子石桥面,这个看似简单的组合,实际上承载了简阳千百年来的饮食文化和城市记忆,它们是简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连接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情感纽带,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保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