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与音乐有哪些关联?你为何把“吉他”叫做“琵琶”?

箫声琴影 2024-04-13 01:28:46

音乐不能当饭吃!音乐不能当衣穿!音乐不能当钱花!那还要学音乐干什么呢?可能正是它的“无用”成就了它的“有用”,看一下诺比尔奖前十排行榜,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重视音乐教育!

培养富翁不难,可是培养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难发现,像美德意志,日耳曼,奥匈,还有俄罗斯等等,这些诺贝尔高产的民族,他们都涌现出大量的音乐家。

尽管诺贝尔奖最初并未设立音乐奖项,但音乐与诺贝尔奖得主们的联系却不容忽视。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音乐爱好者,他们通过音乐来寻求灵感,缓解压力,甚至将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研究中。此外,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如声学、心理学等,也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青睐,为数不多的中国诺贝尔得主,像杨振宁先生,屠呦呦女士,他们都非常的热爱钢琴,难道这是巧合吗?

反观咱们中国,这些无底线的韭菜贩子,割韭菜式的音乐教育,即只注重短期效益,什么“吉他三月通”,”24小时学好钢琴“等等,忽视长期发展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们往往被要求机械地模仿和重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过于功利化的教育目标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对音乐失去了兴趣,无法真正领略音乐的魅力,可怜的中国孩子连兴趣爱好还要根据升学加分来选,请问这还叫”兴趣爱好“吗?

以人的大脑做比喻,科学代表左脑,艺术代表右脑,科学严谨,艺术抽象,科学需要大胆的设想和严谨的探索,正是音乐的流动性给了科学家无限的灵感,爱因斯坦说过“音乐赋予我无限的想象力”!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比一切的智慧,一切的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海顿说“当我坐在那家破旧的古钢琴旁边时,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农村地区的才艺教育资源更是匮乏,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这导致了音乐教室、乐器和音乐教材等基础设施的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再加上农村音乐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许多音乐教师并非音乐专业毕业,而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质量。甚至在农村有家长看到弹吉他的学生,总是用异眼光看待并教育孩子这是“不学无术”“不学好样”,还有的家长把吉他认作琵琶,把萧认成笛子,把钢琴叫成古筝,那种心情你们能理解吗?

今天呕心沥血写下此文,是我对咱国内音乐教育的看法,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希望能给广大家长们带来一些帮助,千万不要把孩子仅剩的一点兴趣爱好扼杀在摇篮里!麻烦点点赞+关注+转发+收藏,谢谢。

0 阅读:0

箫声琴影

简介:娱乐大家也是一种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