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到林逋,我们就会想到他笔下那枝清雅疏淡、与水相伴的梅花。林逋是北宋时期的著名隐士,他的一生与梅花、鹤和西湖有着不解之缘。

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空灵脱俗著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那首《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隐居于西湖孤山,他的一生共写了八首《咏梅诗》,被称为“孤山八梅”。据说他在西湖喜欢泛舟游玩,与四周寺庙的高僧相互唱和,家中若有客人前来拜访,他的小童便会放出鹤来,林逋一看仙鹤,便会棹舟而归。于是终身未娶的他便有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江湖称号。
林逋的隐,与其他人的隐有很大的不同。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不像王维是半归半隐,人身居在庙堂,但心却系山野,流连于辋川之中。

也不像陶弘景,人虽然退居在江湖,而心却时刻为君王分忧,被称为“山中宰相”。而有些人的归隐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地位和名利,只待时机一到,便跃跃欲试,如南阳诸葛亮。
林逋却心甘情愿地选择在山林之中,过着恬淡寡欲的日子。他与梅花为伴,与鹤同游,享受着山林间的宁静和孤独。
他的诗作也透露出他对世事的淡泊和超脱,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短短几句话,便将梅花的神韵和林逋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讲了太多题外话,时光不慌不忙地已经到了深秋时节。满庭诗境飘红叶,又是一年最美的秋。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也可以像林逋一样,放下世俗的纷扰和烦恼,走进大自然中感受那份宁静和美好。或许我们也可以在山林间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让我们一起品味林逋的两首秋日诗歌,感受这位红尘之外的隐者是如何描绘秋天的。


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宋林逋《秋江野望》
在苍茫的沙咀,白鹭鸶在宁静的夜色中安然入眠,它们犹如守护大自然的精灵,以它们的存在,诉说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与宁静。沙咀上,风卷起的微尘,在月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的诗篇,在无尽的时间里静静流淌。
在这宁静的沙咀,片片水痕宛如无痕的玉,浸透在碧色的天穹之下。那是一种无尽的宁静,一种超脱尘世的纯净。水与天,在秋夜的寂静中相互交融,形成一幅深邃而神秘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思绪随着那水痕的涟漪飘向遥远的彼岸。

在这宁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经雨后的芦花。它们在秋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如同一群舞者在跳动的音符中翩翩起舞。雨后的芦花,更显得清新而生动,它们与一篷烟火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那烟火气息,让人感到渔船上渔民们的欢声笑语和满足的安逸。
这是一幅秋江野望的画卷,是大自然的诗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白鹭鸶的安眠,沙咀的沉静,片片水痕的纯净,经雨后的芦花的清新,一篷烟火饭渔船的安逸,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魅力与生活的美好。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人们可以放下世俗的繁扰,让心灵在宁静的大自然中得到净化与升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丰富。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可以找到生活的真谛与意义。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宋林逋《宿洞霄宫》
在秋天的画卷中,群山换上了金黄的盛装,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变换。山涧中,碧水潺潺,红叶如火,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无垠的秋色图。林逋的《宿洞霄宫》将这番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诗人在开篇两句便将秋天的山与思情感交织在一起,既表现了秋山的辽阔与深沉,又表达了秋思的悠远与深沉。无尽的秋山与无垠的秋思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开篇。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诗人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了山涧与树林。碧蓝的山涧中,红叶翩翩起舞,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青翠的树林间,白云点缀其间,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这一幕幕美景都映入了诗人的眼帘,使他沉醉其中。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一只鸟儿飞下阴凉的树荫,落地的露珠与蝉鸣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讲述着秋天的故事。这两句诗既表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又透露出些许的凄凉与孤独。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在这宁静的夜晚,诗人期待着听到芭蕉雨的声音,想象着这雨声落在枕上,带给人们无尽的清凉与舒适。然而,诗人在结尾处却并未直接描绘芭蕉雨的声音,而是通过反问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这美妙的画面。

整首诗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人间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秋山、秋涧、秋林、秋蝉等元素,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秋天画卷。同时,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体验,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受自然、感悟人生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