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博纳的中国骄傲三部曲,《中国机长》在国庆档期的表现是一路走高,口碑与票房双赢,拿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尽管影片的后半部分,强调献礼和主旋律的情节,和后期改台词(对不上嘴型)的部分差强人意,但整体表现来说,故事讲得很完整,情绪也是一蹴而就,是非常符合普通观众审美、也能达到引发共鸣的效果。
严格来说,《中国机长》并不是一部很典型的主旋律电影,因为这部电影放在其他任何一个档期来说,都是一个合格的故事片。
但最打动笔者的,不是那份催人泪下的煽情,而是一份当下最需要歌颂的,职场人应有的一份骄傲和荣光。
当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对着暴躁的乘客镇定呼吁:“我们需要你们的信任。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眼中闪烁的是来自职场人的自信。
如果不是《中国机长》,可能很多人都对空乘这个职业的工作内容一无所知。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是一份轻松、青春靓丽、高收入的工作,甚至有人说这是“吃青春饭”。在上万米高空来去,航空公司那么贵的机票是不是都给空乘发工资了?和大多数人一样,由于对其他行业领域的无知,就妄自在他人的职业范畴加上了一层有色眼镜。
相信有些画面,在你我的生活中都是经常出现的:
诊室里,排了三小时的队,病人和患者家属对医生的医嘱和诊断,第一反应不是“好的,我想了解后续的治疗方案”而是满脸的狐疑:“大夫,可是百度上说……”
学生家长交流群里,老师刚布置了新的暑期作业,却被个别家长反问:“做这个xx有必要吗?”
客户的提案会议现场,当乙方的客户总监滔滔不绝地宣讲新一季首销传播方案的时候,突然被甲方无情打断:“你说的这个,效果能保证吗?这个我听起来真的没什么意思……”
银行柜台里,前来办理业务的顾客声色俱厉对着业务员怒吼:“我这个证件没带,但是我今天必须办,你要不会办就去找你们经理!我要投诉!”
高铁上,乘客大声喧哗骚扰到周边乘客被人提醒,乘务员耐心劝导时反被谩骂:“你管我呢?神经病!”
诸如此类,种种场景每时每刻都在人们身边悄然发生着。
如果你和毕男一样,是一位受过专业训练、具有职业素养的职场人,你应该懂得这一刻所需要的尊重、信任。很久以来,小作坊式的经营发展、信息不流通、有专业不职业,令“中国制造”当中的很多行当暗藏着一些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的角色。也正是这些不遵守规则的人,令很多职业至今都令人难以产生信任感。但现在的中国,正处在高度发展的阶段,中国制造的各个行当都处在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转型上升期。中国骄傲,也因此而来。
不论你是从事哪一个职业,都需要你对这份职业充满敬畏,对自己对职业怀揣一份责任感,有一份信念。
万米高空当中,张涵予扮演的机长,能够把119名乘客从危机中平安救回,靠的不是一份“想要带女儿回家”的父爱;而是在极端环境下,靠肌肉记忆、靠坚毅意志,仍然完成一个机长应有的标准规范操作。这是一份职业的坚守和习惯。
平安无事的情况下,面对乘客的侮辱和骚扰,毕男只有永远的笑脸和“没问题”。只要你有需求,我就能满足。这是一份职业的操守。
混乱的客舱里,面对119名甲方爸爸的情绪失控,作为乙方代表的乘务长毕男没有退缩、没有畏惧、没有慌乱,义正言辞地说服了闹事的乘客。道理也很简单:“飞机给你,你会开吗?”这是一份职业的自信。
每一个发自内心热爱并且遵守职业规范的职场人,都值得被尊重、被歌颂。
在生命坠落的紧要关头,人性的脆弱一览无余。(看的时候觉得有一些情节是没有拍完)登机前在微信群里,一直冷落父母的叛逆少女,落地后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开机向父母报平安;聒噪的四川小夫妻,上飞机前应该加一点妻子对丈夫当大厨的疑问,才与片尾丈夫坦白相呼应;乘务长毕男上班前的落寞沮丧、飞机颠簸时习惯性抚摸无名指的婚戒,都暗示着她的婚姻有变故,结局却没有给毕男一个交代;善良的藏族母亲,怀抱着张天爱饰演的空姐,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忘保护身边的人……
影片其中一个哭点,就是当生命面临陨落的瞬间,得知消息的千千万万的家人、朋友、同事,对当事人的牵挂和担忧。当你远在天边,我却无能为力时,也许只有唱诵一段经诗才能为你祈求多一份生还的希望。所以人们都说,医院的墙壁,比教堂听过更多的祈祷。
电影《中国机长》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中国机长》当中张涵予饰演的机长、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用他们精湛的演技,为我们献上了职场人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