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31AG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是东风-31系列的最新型号。作为中国核威慑体系的重要支柱,它通过技术升级和性能优化,实现了更远的射程、更高的生存能力和更强的突防能力,成为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中陆基核反击的核心装备。
东风-31AG的研制始于21世纪初,其前身东风-31A于2006年首次公开。随着国际战略环境变化和反导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需要提升陆基核力量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东风-31AG在东风-31A基础上进行全面改进,重点突破发射平台、制导系统和突防能力三大关键技术,于2017年建军90周年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
东风-31AG采用新型8轴运输-起竖-发射一体车(TEL),具备全地形越野机动能力。其革命性突破在于“无依托发射”技术,无需预设发射阵地,可在公路、戈壁甚至简易平台快速完成发射准备,极大提升了隐蔽性和战场生存能力。另外东风-31导弹射程超过1.2万公里,可覆盖全球主要战略目标。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技术,反应时间大幅缩短至分钟级,具备“随时发射、全球到达”的快速核反击能力。
配备分导式多弹头(MIRV),可携带3-6枚核弹头,每个弹头独立制导攻击不同目标。弹头舱采用隐身涂层和诱饵装置,结合末端机动变轨技术,可有效突破反导系统拦截。并且其还有集成新型惯性导航/北斗卫星复合制导系统,打击精度(CEP)达到百米级。指挥控制系统支持网络化作战,可接收天基预警卫星和地面雷达的实时目标信息,实现“发射后更新目标”的灵活打击模式。
东风-31AG的部署标志着中国陆基核力量从“固定发射井”向“机动生存”转型。其高机动性使敌方难以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确保中国核力量的“二次反击”可靠性,强化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战略可信度。而且在亚太地区,东风-31AG可对潜在对手的前沿军事基地和航母战斗群形成威慑;在全球层面,其覆盖范围对主要核大国形成战略制衡,推动国际核军控体系的动态平衡。
与俄罗斯“亚尔斯”导弹和美国“民兵-3”相比,东风-31AG在机动性和突防能力上更具优势,但在投掷重量和弹头数量上仍存在差距。它的列装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核政策透明度的关注,但也客观上促进了全球战略稳定的多极化趋势。东风-31AG不仅强化了国家安全基石,更体现了中国“有限核威慑”理念下“够用、有效”的发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