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回升土壤解冻了,精细整地播春红薯,为生长打好基础​

龚卓瑞说三农 2025-03-28 08:02:36

气温回升土壤解冻了,精细整地播春红薯,为生长打好基础;冬季大棚种玉米不简单,温湿度调控得精细,模拟自然好生长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农事活动随着季节的更迭有序展开。当气温逐渐回升,土壤开始解冻的时候,春红薯的种植就提上了日程。这看似简单的播种,实则蕴含着不少学问,精细整地是春红薯茁壮成长的关键基础。

冬天的土壤经过冰冻,结构变得紧实。随着气温回暖,首先要做的就是翻耕土地。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翻一翻就了事儿的。深翻土地能够让沉睡了一冬的土壤透气,原本板结的土块被打散,空气可以自由地在土壤颗粒间穿梭。就像人呼吸新鲜空气一样,土壤里的微生物和红薯的根系也需要新鲜的空气来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想象一下,如果空气进不去,就像人被捂住了口鼻,时间长了肯定是不行的。

和秋耕后的土地对比,春耕的土地在翻耕深度和方式上都有讲究。春耕如果翻耕得太浅,红薯根系没有足够的空间伸展,就会限制它的生长范围,导致红薯块小,产量低。而翻耕得太深呢,又可能会扰动下面的犁底层,让一些深层的盐分或者其他不利于红薯生长的物质上泛。所以,一般春红薯的耕作深度在25到30厘米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在翻耕的时候,要把土地里的草根、石块等杂物清理干净。这些杂草的根在土里残留着,会和红薯争夺养分;石块则会阻碍根系的生长,在红薯块茎膨大的时候,可能会造成薯块畸形。

整地还不仅仅是翻耕这么简单,还需要把土地耙细。耙地能够让土壤变得细碎和平整。细碎的土壤就像一个舒适的温床,红薯种子或者薯苗在这种土壤里能更好地接触到养分和水分。平整的土地对于灌溉和排水也很重要。如果不平整,在浇水或者下雨的时候,就会出现有的地方积水,有的地方干旱的情况。积水的地方红薯根系会被泡烂,干旱的地方红薯又会缺水发育不良。这就好比我们住的房子,如果地基高低不平,住在里面肯定觉得不舒服,红薯在这样高低不平的土地里生长也是同样的道理。

说完春红薯的整地,再说说冬季大棚里种玉米的那些事儿。冬季大棚种玉米,这听起来好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毕竟在寒冷的冬季,外界环境对于玉米的生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在温室大棚里,只要把温湿度调控好了,就能够为玉米创造一个相对适宜的生长环境。

先说温度。玉米是一种喜温作物,在冬季大棚里,温度低得时候,玉米的生长就会变得很缓慢,甚至会停止生长。白天大棚里的温度一般要保持在20到25摄氏度左右。这个温度能够让玉米的叶片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就像给玉米注入了生长的动力。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温度,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它就不能很好地制造出自己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但是温度也不能过高,如果白天温度超过30摄氏度,玉米的呼吸作用就会过于旺盛,消耗过多的养分,这也对玉米的生长不利。到了晚上,大棚里的温度就要稍微低一点,在10到15摄氏度左右。这样昼夜有一定的温差,就像大自然里的昼夜温差一样,有利于玉米积累糖分等营养物质。

再看湿度。湿度同样是个需要精心调控的因素。在冬季大棚里,如果湿度太低,玉米的叶片就会因为缺水而干枯,影响光合作用。但是如果湿度太高,又会滋生各种病菌和害虫。比如说,当湿度达到90%以上的时候,玉米叶斑病就很容易发生。对比正常湿度下的玉米生长,高湿度的环境就像一个滋生细菌的温床。所以在冬季大棚里,要时刻关注湿度的变化。一般通过通风和适当的灌溉来调节湿度。在天气比较好的时候,如果棚内湿度太大,可以打开大棚的通风口,让外面的干燥空气进来,带走多余的水汽。而在干旱的时候,则要进行合理的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

冬季大棚里的玉米种植,和露天种植有着很大的不同。露天种植的玉米可以享受阳光雨露,虽然也有季节的制约,但整体的生长环境相对比较稳定。而大棚里的玉米则像是在一个人工打造的小世界里,一切都要人为地去调控。在大棚里种植玉米,除了温湿度的调控,还需要注意光照问题。冬季的光照时间和强度都比较有限,所以有时候需要采取一些人工补光的措施。比如使用补光灯,在光照不足的时候给玉米补充光照,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

对于春红薯的种植来说,精细整地是基础,在整好地之后还要合理密植、施肥等一系列的工序。合理密植能够让每一株红薯都得到足够的生长空间,如果种得太密,红薯之间会互相争夺养分和阳光,导致生长不良;种得太稀呢,土地的利用率就低了,产量也不会高。施肥也是,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红薯的生长需求,合理搭配肥料的种类和用量。

而大棚玉米种植在整个过程中,温湿度调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玉米的生长阶段不同,对温湿度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玉米的苗期,它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一些,但到了拔节期、抽穗期等重要生长阶段,对温湿度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温湿度出现了问题,可能就会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无论是在春季种植红薯还是在冬季的大棚里种植玉米,都是农民们根据季节的特点和作物的生长需求来精心安排农事活动的体现。这些传统的农事种植方式,虽然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看起来有些“古老”,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是经过世代农民积累和沉淀下来的。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我们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一些高科技的农业种植方法,比如无土栽培、智能化种植等。但是这些传统的种植方式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们是基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农作物习性和农民经验而形成的。对于春红薯的种植和大棚玉米的种植来说,精细整地和温湿度调控都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的方式。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农业的发展是在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中不断前进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传统的种植经验,因为它们是农业发展的根基。而现代的技术和方法则可以为传统种植方式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就像春红薯的种植,如果能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现代的土壤检测技术,精准地为土壤补充养分,那么红薯的产量和质量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同样,大棚玉米种植如果引入更精准的温湿度控制系统,也能更好地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减少因病虫害和生长不良带来的损失。

这些农事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收获农作物,还承载着农民们的希望和梦想。当春播下去春红薯的时候,农民们心里就开始憧憬着秋天收获的情景;当冬季在大棚里种下玉米,也是盼望着玉米能够茁壮成长,为家庭带来一份收入或者保障家庭的粮食供应。这是农业和农民最质朴的情感,也是推动农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农作物的本身来说,春红薯和大棚玉米也有着各自的生命历程。春红薯从播种到收获,经历发芽、生长、结薯等阶段,每个阶段都受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棚玉米也是,从幼苗出土到玉米粒饱满成熟,它需要适宜的温湿度、光照、土壤条件等。这些农作物的生长就像一个生命的故事,而农民就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他们用精心的照料和科学的种植方法,书写着农作物的成长篇章。

无论是精细整地播春红薯,还是冬季大棚种玉米,都体现了农业种植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每一项农事操作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科学道理,这些道理是农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这些传统的农业智慧,并且将现代技术与之相结合,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持续。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