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满
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在特斯拉和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合力作用下,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已经全面来临。一方面车企掀起造车浪潮,力图在新能源整车制造的版图上跑马圈地。另一方面,以苹果和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将物联网作为依托,开始布局智能出行生态。但是,除了车企和科技巨头外,在陪伴汽车产业发展数十年的后装市场上,也隐藏了一位“潜伏”多年的低调玩家。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欧洲率先发明机电模拟式驾驶记录仪至今,行车记录仪凭借其在安全驾驶和事故取证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后装市场装配率最高的车载产品之一。有意思的是,尽管整车制造的专利技术不断革新,但很多传统车企至今没有把行车记录仪整合到整车产品中,仅仅是作为选配功能提供给消费者。消费者也更多地选择在购车后,从其他渠道选购第三方记录仪产品。
为何行车记录仪这一关乎行车安全的产品功能,会被车企长期当做选配项目?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止和过去整车制造的产业发展有关,更让人们看到在新能源时代,关于智能出行的另一种解法。
藏在汽车里的黄金产业通常来说,车载摄像头市场主要可以划分为前装、准前装和后装市场。其中,前装和准前装市场主要是汽车厂商从专业供应商采购相关产品和服务,装配到整车上再销售给消费者。但事实是,汽车厂商们向消费者推销行车记录仪的意愿并不强烈,更在意整车的驾驶感受包括座椅加热、全景天窗等汽车的常规增项配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整车车型的迭代速度普遍在3到5年,汽车厂商在加入产品功能时,需要考虑可靠性和稳定性,所以对行车记录仪等产品的导入和验证周期较长。而行车记录仪的核心元器件——例如图像信号处理ISP 、影像主芯片SOC、 影像传感器CMOS、光学镜头模组厂Lens的迭代速度则非常快,因此即便是在前装市场采用了当下最新的技术,等到整车上市时也无法保证使用的是最新款产品。并且在后续3到5年的车型改款周期中,过时的产品配置,还有可能成为销售环节中的阻碍。
另外,由于车规级产品与电子消费品的技术要求有所不同,前装市场的成本往往比后装产品高出数倍。这也意味着汽车厂商在整车设计时,考虑到成本和售价影响,无法将行车记录仪产品做到足够优秀。并且无法及时满足消费者对于功能丰富且具有创新性的产品需求,消费者纷纷将目标聚焦到了后装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行车记录仪市场规模已达438.8亿元,同比增长25.37%。到2020年,这一数字同比增长27.44%到559.2亿元。并且如同比亚迪、“蔚小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受到的空前关注,目前来自中国的行车记录仪也占领了90%以上的世界市场。比如全球知名品牌70迈,目前70迈全球品牌用户已经突破600万,覆盖130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在各大平台销量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记录仪品牌不只是在市占率上世界领先,也主导了整个行车记录仪行业的历次迭代。
70迈联合创始人、CTO杨盛告诉惊蛰研究所,起初,行车记录仪只是作为一枚车载摄像头,用于实时记录行车路况,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提供视频或图片证据规避风险辅助事故定责。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行车记录仪厂商们都是围绕高清画面和广角摄像功能,以硬件参数为主要竞争方向。但是,目前随着传统汽车市场向智能出行转型,行车记录仪除了本身的“刚需”功能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价值展现,由此产生了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会。
千亿市场,再造一个“特斯拉”对于消费者来说,新能源汽车的爆发不只是多了一种以清洁能源提供动力的出行方式,更在于汽车厂商们正致力于打造的兼具安全和娱乐两大实际需求的智能化出行体验。但是,在造车新势力们将这些实用功能融入整车之前,行车记录仪行业已经在智能出行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甚至跟随用户需求完成了数次重要的技术和产品迭代。
为了保障在行车过程中能够拍到清晰画面,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像素从30万、100万逐步上升到200万、500万、800万。呈现的画质分辨率,也从360P逐步提升到720P、1080P、2K乃至4K。针对不同的光线环境,部分行车记录仪还拥有星光夜视效果,在微光、弱光甚至逆光情况下,也能做到高清拍摄。同时,高帧率功能也使得高速行驶状况下拍摄的画面依旧可靠。
在产品外观上,行车记录仪也迎合不同年龄阶段消费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发展出智能后视镜、“隐藏式”、“魔方式”等多种功能形态,摄像头从单摄、双摄升级到多摄像头、140度广角、170度广角,全球知名品牌70迈在最新款产品X200中加入精密电机后,还拥有了全球第一台可以实现360度全景拍摄功能的云台记录仪。
通过加入6轴陀螺仪、GPS、ADAS,行车记录仪在原有的录像功能上还渐渐整合了电子狗、雷达测速、等丰富功能。在出行场景下,行车记录仪可以主动提示前方违章摄像路段,并且记录行车状态,也可以通过4G网联技术获取车辆周边道路路况,结合目的地导航提供更便捷的行车路线。
此外,智能语音交互、4G网联功能的加入,也将行车记录仪产品变成新能源转型趋势下,传统燃油车车主见证和体验智能出行的桥梁。
现如今多数智能汽车都拥有的语音交互系统,可以让车主在行车过程中直接操作车机系统,调用多媒体、导航等功能。但事实上,如今通过一部行车记录仪也完全能够实现这样的智能驾驶体验。例如70迈等品牌旗下几乎全系标配的智能语音交互,能够对自然语义实现高效识别,无论是调用导航功能还是在行车途中需要紧急拍照或是录制短片记录美好旅途,只需要一句语音指令就可以立即执行操作。
此外基于物联网的发展思路,通过手机远程连接车辆的功能,也让出行场景与其他生活场景联系得更加紧密。不管车辆停靠在什么地方,车主都可以通过手机App连接到爱车上的行车记录仪,查看实时状态。并且,由于行车记录仪具备定位功能,车主不但可以通过App查找爱车的精准定位,还可以设置“电子围栏”,一旦车辆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破“电子围栏”,车主就会及时收到提醒,避免车辆被盗的风险。
实际上,在行车记录仪的产品更迭中,也能够看到出行场景下的智能化需求正在不断涌现。伴随着新功能的加入以及产品的迭代,行车记录仪的制造者们也在慢慢发生身份的转变。在智能出行的大趋势下,行车记录仪产品的背后存在的不只是后装市场的存量机会,更是一个全新的千亿市场。
智能出行生态的阵地战当一部行车记录仪同时具备视频录制、电子狗、雷达测速和4G网联等丰富功能后,它背后的公司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仪生产者。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上述的所有功能都是基于车主的智能出行需求而进行的创新与融合,但要实现这些智能体验,就要求厂商既要对用户需求保持敏锐的嗅觉,也要拥有足够多且先进的技术实力。
比如前文提到全球知名品牌70迈最新推出的云台记录仪X200,除了使用世界领先的精密小型电机实现了360度全景拍摄外。还可以基于自研图像AI识别系统,在车辆静止状态下,精准识别10余种日常行车场景,主动进行人形检测。当预判到危险场景时,X200记录仪会发出警报,若危险仍未解除,将通过摄像头锁定人物,360度跟踪拍摄,实现24小时的停车安防。
另外,X200也拥有媲美特斯拉的“哨兵模式”。略有不同的是,特斯拉是通过多个内置摄像头来捕捉车辆周边的画面。而X200则是在六轴陀螺仪的支持下,通过感应车身周围的震动,针对震动方向和来源进行定位,再通过云台摄像头进行画面捕捉。
这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景象:一家不造车的科技企业,掌握了打造智能出行体验的先进技术。就好比华为多次声明绝不造车,但却将鸿蒙系统作为基础提供给多家车企,一同打造物联网智能出行生态。而惊蛰研究所在深入调查后也发现,70迈也正在转型谋划起属于自己的智能出行生态。
据业内人士透露,70迈作为智能出行领域的创新科技公司,不只生产行车记录仪,还研发有车载净化器、胎压监测器以及户外电源等智能出行消费产品。从产品端而言,围绕不同出行场景研发智能车载产品,一方面解决了用户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打造自有生态提供了场景支点。
其次,70迈的设备互联技术也已经在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穿戴、地图应用等多领域的多平台得到广泛应用。而这些举措,显然也能通过外部平台及其应用场景,为其积累大量的实际用例和真实的用户反馈。
因此,结合丰富的产品矩阵和设备互联的产品功能,70迈也具备了构建名为Mai Link的智能出行生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从70迈的身上可以看到,以出行场景和车载产品为阵地,建立智能出行生态,也是一条充满想象力的发展路线。
近几年,新能源给以汽车制造业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链带来了新的活力,从整车制造、能源回收到后装市场都呈现出了新气象。但在整车厂商们透过智能座舱打造智能出行生态的同时,能够看到通过技术和功能创新,行车记录仪产品实现了从视频安防、驾驶辅助到智能出行的价值升维,背后的企业也勾勒出从后装到车机再到物联网智能出行生态的进化蓝图。
以此来看,未来的智能出行领域,或许并非都是整车厂商们的天下,华为、70迈等一批曲线布局的出行生态奠基者、建设者,也将在智能出行时代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特斯拉或许只有一个,但在未来汽车产业,却不止整车制造一条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