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后院种着一棵枣树,每年都落下许多种子,却从不见有种子发芽长出小苗。这棵枣树长势极快,前几年由于过度遮阴影响种菜,于是伐了烧材,不曾想接下来的几年后院的各个角落陆续长出了枣树小苗。
母树生长旺盛的时候母树分泌的物质抑制了周边种子的萌芽,母树砍伐以后,这些沉睡的种子又苏醒了过来,焕发出勃然生机,不禁让人感叹植物的神奇。当系统的学过《农业生态学》了解了背后的机理,更是感慨于大自然调节机制的微妙,比现今当下流行的人工智能更加智能。
我们有一片茶山,同是六七十年代集体种植的政和大白,分属两家人管理,一片已经荒废了七年,一片近两年才抛荒。对于不同生长状态的茶山,我们进行分别采摘制作,四月下旬气温升高以后,两片茶山的生态表现完全不同,荒废七年的这片茶山,芽叶生长自然,只有极少数叶片被虫咬;而近两年抛荒的茶山,几乎大部分新梢芽叶都有虫咬痕迹。按照许多人的思维应该是荒废越久的茶山虫害越严重,而事实却是荒废越久生态平衡越自然,茶树生长状态越天然。大自然天然的调节机制比我们的化肥农药有效得多。充分认识并利用大自然的调节机制对我们会更加的有益,例如植物界种间的化感作用。
植物分泌物对种间组合的这种促进或抑制作用,对于作物间的混间、套种和造林种树中的选择、搭配、组合上都有极重要的实践意义。如胡桃不能和苹果种在一起,因胡桃叶能分泌大量胡桃酮对苹果起毒害作用,胡桃树周围也不能播种番茄、马铃薯;苹果树旁边不要种玉米,因为玉米对苹果根的分布也产生不利的作用。而洋葱和食用甜菜,马铃薯和菜豆,小麦和豌豆种在一起则有相互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