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一个古桥大省,建造桥梁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樟树市国字山大墓外围壕沟上的3座土拱桥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建桥历史。古桥的数量十分可观,在其16.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现至少仍保存民国以前的古桥2071座,其中50米以上的古桥113座,100米以上的古桥21座(数据来自《江西古桥建筑》)。古桥的类型也十分丰富,石拱桥、砖拱桥、夯土拱桥、石梁桥、夯土梁桥、廊桥、浮桥等等均有存在。
一座值得探访的古桥,不仅要形态优美,造型有特色,而且最好周边环境没被破坏,仍然被使用,古桥历史悠久,还有历史故事,当然,如果有文人骚客诗词的加持,那就更给力了。位于江西铅山县永平镇的大义桥大概就是这么一座古桥。
当我在网络上第一眼看到大义桥的照片时,便决定要去实地探访这座古桥,这里的山势千百年未变,河岸保持原生态,河水依旧清澈,延续千年的古桥依然是当地人的交通要道。
大义桥位于铅山县永平镇北门外,永平镇的历史比千年古县铅山县还更早,唐贞元元年(785年)始设镇,为铅山治所,160多年后的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铅山县,县名也因为永平镇西四里有铅山,以山为县名。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大义桥头见到一段明城墙遗址,这就是当年永平古城的城址。
从铅山置县开始,县治所在地一直在永平镇,直到1949年7月,铅山县治才由永平镇迁到河口镇,所以在漫长的1000年历史中,永平镇都是铅山县城。
而大义桥的历史,同样早过铅山县,这是一座从唐朝走来的古桥。
话说唐大历年间(766—779年),永平镇北⾯的桐⽊江⽔⾯宽阔,县城内外的百姓要过往此河,必须乘坐渡船才⾏。每年汛期⼀到,河水暴涨,渡船不敢撑,便过不了河,因⽽很不⽅便。
有⼀次鹅湖⼭峰顶寺住持和尚⼤义禅师从峰顶⼭下来到县城办事,回去时下起了瓢泼⼤⾬,船⾏河中央,忽然波涛汹涌,渡船左右摇摆,岌岌可危,乘客们都惊叫起来,⼤义禅师也念起了“阿弥陀佛”。经此风险后,⼤义禅师便在⼼中暗暗发誓:⼀定要在此河上建⼀座桥。
在古代,凭借一己之力修建⼀座长桥谈何容易,大义禅师四处化缘,双脚踏遍⼴信府六县七⼗⼆乡,草鞋穿破了九九⼋⼗⼀双,历经⼀年零⼋个⽉,终于筹集到了建桥所需的银两。
最初的桥梁是木架结构的,叫做“思政桥”,大义禅师圆寂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此桥改名为“⼤义桥”。⼀千多年来,人们多次维修乃⾄改建该桥,但绝大多数时间都叫做⼤义桥,可见人们对大义禅师的敬仰。
历史上有记载的几次维修,宋乾道八年(1172年),桥被大水冲毁,赵不适捐资重修;宋绍熙三年(1192年)又因水毁重修;清乾隆六年(1741年),大义桥毁于火,县令郑之桥重建时“以石易木”,永平百姓踊跃捐钱出力,共计花费了两万多两白银,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清同治七年( 1868年),复倾圮于水,知县陶廷菽主持重修。
20世纪30年代,河口镇到石塘镇的简易公路通车,汽车就从大义桥上经过,成为闽赣公路上的重要桥梁。直到1952年永平公路大桥建成,大义桥才摆脱了汽车的碾压,如今距建桥已有千年,大义桥仍为沟通河两岸居民的要道。
抗战期间,大义桥差点毁于一旦。1942年夏,日寇进犯赣东北,直至铅山青溪,距县城永平只有十余里。为阻止日军进逼,国民党铅山临时戒严司令部准备炸毁当时闽赣公路线上必经之桥——大义桥。弹药已准备就绪,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铅山电信局主任张国本觉得事关重大,于是用加急电话向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黄伯韬报告。这时司令长官部得到情报,日寇已撤出青溪,于是黄伯韬便电令停止炸桥行动。这座千年古桥才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
如今的大义桥由桥基、桥梁、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自下而上全部为麻石砌成,整座桥全长193米,宽6米,高10米,八墩九孔,造型古朴,结构坚实。
1991年,傅细崽、詹国松等人慷慨解囊并四处募集资金,用青石条重铺,使坑洼桥面焕然一新,同时复建了桥中的观音亭,观音亭两层八角,亭角陡而复峭,亭上顶着一个精致的小葫芦,亭内的墙壁上画着精美的图案,分别象征着四面的群山,亭顶正中间向上凸起,犹如一顶镶边的帽子。
桥亭中镶嵌四块见证大义桥沧桑历史的石碑,分别是《重修大义桥记》、《首次维修后记》、《重建观音亭记》等。
桥头连着一处老街,只是林立的自建房,已经取代了绝大部分的传统建筑。
大义桥的美不仅在造型,在历史,更在周边的环境,千年来,远处的鹅峰依旧,桥下的桐木江依旧,不变的是地势山形,改变的只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河滩草地上,水牛在夕阳下悠闲地啃着嫩草,时光在这里仿佛定格,这样的画面,大概来自大唐盛世的大义禅师也曾见过。
鹅峰拱秀,秀水长流,一桥横架南北,雄浑古朴,大义禅师以一己之力,化缘造桥,千年来造福百姓,流芳千古,这就是大义桥的故事。
从唐朝延续到今天的古桥有多少,这个没有具体的统计,但肯定不算太多,而在铅山县境内便有两座,一座大义桥,一座澄波桥,有意思的是,两座千年古桥都是和尚募捐,大义桥得名于大义禅师,澄波桥得名于澄波法师,最难得的是,两座古桥历经修缮,均保存至今,古韵悠然,没有被钢筋水泥桥给替代,至今仍是当地人过河的要道,成为活着的文化瑰宝。
[点赞]
厚重的历史感。
看看现在的质量真的感到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