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花鼓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说明了它的非遗文化的地位。
关于起源:清嘉庆二十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在清嘉庆年间,湖南浏阳县的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当地民间盛行玩龙灯的传统习俗,当时的元宵节玩龙灯活动从初旬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夜晚,人们以童子装扮演丑旦剧,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在那个时代,湖南花鼓戏还没有形成,但已经有了以丑旦剧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戏曲形式。因此,《浏阳县志》中所描述的元宵节玩龙灯情况,可以看作是湖南花鼓戏早期表演形式的缩影之一。
湖南花鼓戏,这朵盛开在潇湘大地的艺术之花,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丰富的内涵,成为了湖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之一。
由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包括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和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这些流派各具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湖南花鼓戏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长沙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和民间歌舞,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主要声腔是“川调”,这种声腔被广泛应用于大部分剧目中。因其伴奏主要使用丝竹乐器,民间称之为“弦子腔”。弦子腔同样受到了汉调皮黄的影响,逐渐向板腔音乐靠近。这种声腔具有“一流”、“二流”、“三流”、“导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等不同的板式和曲调,能够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情境。
长沙花鼓戏的代表性剧目包括《盘夫》、《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会》、《讨学钱》、《芦林会》等。这些剧目多以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表演形式。
长沙花鼓戏的舞台语言以长沙官话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0余年前的农村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长沙花鼓戏。
在原长沙府地区内,长沙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方特色,分化为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不同的艺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展现出长沙花鼓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益阳花鼓戏以其明快流畅的曲调和欢快活泼的表演风格著称,表现了益阳地区的独特风貌和人民生活的活力。
西湖花鼓戏则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优美的舞蹈动作著名,展现了西湖地区的柔美风情和人文特色。
宁乡花鼓戏以其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和刚健有力的曲调为特点,表现了宁乡人民的勇敢和豪情。
醴陵花鼓戏则以其明快轻松的曲调和生动活泼的表演受到人们的喜爱,展现了醴陵地区的欢乐氛围和人民的乐观精神。
长沙花鼓戏则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著名,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和地方特色,成为了长沙地区的重要文化代表之一。
岳阳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了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这些技巧的应用使得岳阳花鼓戏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故事情节上更加生动、形象和丰富。
湖南花鼓戏的构成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表现形式。川调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声腔,具有旋律优美、流畅的特点;打锣腔则具有明快、活泼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牌子的曲调流畅、优美,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小调则具有清新、自然的特点,表现出了湖南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湖南花鼓戏的音乐伴奏主要使用湖南花鼓大筒、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这些乐器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活泼流畅,富有湖南地方特色。
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数量众多,约有400多个,这些剧目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
《刘海砍樵》、《补锅》等曲目更是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艺术形象,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代表性作品。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可谓丰富多样从声腔特色来看
湖南花鼓戏的牌子源于湘南民歌,分为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等。这些牌子的音乐性很强,旋律流畅、优美,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
朴实、明快、活泼,最能体现这种特点的是小丑、小旦和小生这“三小”的表演。小丑的表演夸张风趣,善于表现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小旦则开朗泼辣,举手投足间流露出鲜明的个性和情感;小生风流洒脱,形象英俊潇洒。花鼓戏的步法和身段也非常丰富,如扇子和手巾的运用,以及各种表现农村生活的程式,都使得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独具魅力。
行当上来:
湖南花鼓戏以小旦、小生和小丑为主,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随着剧种的发展,行当也日趋完善,逐渐发展到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旦又细分为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等不同角色,表现出了角色的多样性和行当的丰富性。
长沙的何冬保(丑)、湘潭的廖春山(旦)、邵阳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张树生(生)、岳阳的杨伯成(丑)、衡阳的张廷玉(小生)等演员的介绍:
何冬保(丑):长沙人,湖南花鼓戏演员。他以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他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深受观众喜爱,被誉为“长沙丑角之翘楚”。
廖春山(旦):湘潭人,湖南花鼓戏演员。她以细腻、柔美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唱功,成功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她的表演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佑生(老旦):邵阳人,湖南花鼓戏演员。他以沉稳、大气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唱功,塑造了许多老年人物形象。他的表演充满了老年人的智慧和风范,深受观众喜爱。
张树生(生):桃源人,湖南花鼓戏演员。他以刚健、有力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唱功,塑造了许多男性人物形象。他的表演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力量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伯成(丑):岳阳人,湖南花鼓戏演员。他以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演技,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他的表演充满了欢乐和趣味,深受观众喜爱。
张廷玉(小生):衡阳人,湖南花鼓戏演员。他以清新、自然的表演风格和优美的唱功,塑造了许多年轻人物形象。他的表演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朝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非常丰富,一些广为人知的剧目包括《刘海砍樵》、《打鸟》、《嫦娥奔月》、《三里湾》等。《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中最著名的剧目之一,讲述的是勤劳诚实的樵夫刘海与美丽善良的胡秀英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部剧目以其轻松幽默的风格和贴近生活的情节,深受观众喜爱。
《打鸟》是另一部著名的湖南花鼓戏,讲述的是一只鸟引发的一系列趣事。这部剧目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现了湖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幽默感。
《嫦娥奔月》以中国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湖南花鼓戏,讲述了嫦娥与后羿的爱情故事。这部剧目以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音乐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
《三里湾》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湖南花鼓戏,讲述了三里湾村发生的一系列趣事和矛盾。这部剧目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展现了湖南农村的风土人情。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反映了湖南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成为湖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