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陈毅追悼会,毛主席看到一副挽联突然脸色大变:一定要找到他

跳跳历史 2024-12-27 16:57:31

1972年,为国家操劳一生的陈老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消息一出,举国哀鸣。毛主席也拖着病体来到了追悼会现场。

进行完追悼仪式后,主席又一一将众人送来的挽联看了一遍。

这些挽联内容相差无几,基本都在歌颂着陈老总的功绩。然而,只有一副挽联引起了主席的注意。

在看清上面的内容后,主席大吃一惊:“这是谁写的?”

得知写挽联的人没到现场后,主席坚定道:“一定要找到他!”

写挽联的人究竟是谁?这副挽联又有什么不同?为何会引起毛主席的重视?

“一定要找到他”

1972年1月10日,伴随着凛冽的寒风,陈老总的追悼会在北京正式举行。

消息传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刚刚睡醒。

他有些生气地叫来秘书张玉凤,埋怨她为何不早点通知自己,说着就要准备动身赶往八宝山。

张玉凤则一脸为难道:“主席,您的身体不好,还是……”

如今主席年纪大了,又身患重病。别说是八宝山,就是在中南海转一圈,他的身体恐怕也承受不住。

但主席却依旧坚持,他强忍着悲伤道:“陈毅同志是我的老朋友,我必须要送他最后一程。”

听着主席落寞的语气,众人纷纷被他与陈老总之间的情谊所感染。最后,在大家的细心护送下,毛主席只穿着一身睡衣便来到了追悼会现场。

见主席拖着病体来到现场,陈毅的妻子张茜顿时红了眼眶。

她连忙上前亲自搀扶主席:“主席您怎么来了,您现在身体不好,陈毅要是知道了肯定也会心疼的。”

毛主席却摇摇头道:“陈毅是个好同志,是我的好战友,我应该来。”

在对着灵堂深深地鞠了一躬后,主席又开始读起了众人送来的挽联。

这些挽联上的内容大差不差,基本都是在赞颂陈毅一生的功绩,用词也大多是“永垂不朽”等字样。

然而,在见到最后一副挽联时,他却猛然顿住,随即问道:“这是谁写的?”

张茜查了查名册,立即回道:“是张伯驹送来的,但他身体不好,没有到现场。”

毛主席脸上瞬间闪过一丝遗憾。随后他又细细品读了这一副挽联,口中喃喃道:“写得太好了……”

主席说的没错。在几百幅挽联中,只有这一幅别具一格,不仅将陈老总一生的功勋浓缩在了简短的两句话中,遣词造句间还透露着一股浑然天成的磅礴之气。

尤其是最后一句“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这一句直接将陈老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大公无私说得彻彻底底。

毛主席看着这副挽联,不禁又想起了与陈老总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随即又红了眼眶。

在擦干眼泪后,他便立即对周总理说道:“一定要找到张伯驹,一定要找到他……”

这个张伯驹究竟是什么人?他与陈老总又有着怎样的交集?

不一样的官宦子弟

张伯驹的人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他出生在清末年间的一个世家望族中,与张学良等人并称“民国四公子”。

他的离奇人生还要从他的伯父张镇芳说起。

张镇芳是清朝的六品京官,后来在慈禧西逃时保驾护航,从此官路便一路亨通。

后来他的姐姐又嫁给了袁世凯的哥哥,从此,他又与袁世凯成为了亲家。

可以说,当时的他在京城可谓是一手遮天。

但后来,他又因为支持张勋复辟而被捕。从监狱出来后,他便开始远离官场,专心经商。

然而,这么多年,他虽然仕途顺利,却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膝下一直无子。

为了以后有人能给自己送终,他便过继了弟弟家的一个孩子为子嗣。而这个孩子就是张伯驹。

因为养父是个权势滔天,家财万贯的人物,因此张伯驹从小便过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

但幸运的是,他并未被权贵生活迷花眼,染上恶习,反而一心向善,一直专注于学业。

虽然当时已经有新式学堂,但张镇芳还是将儿子送到了私塾读书。他此举就是怕儿子会闹革命。

张伯驹也不负众望,他本就天资聪颖,在老先生教导下,他更是在五岁时便熟读四书五经,九岁便能写诗。由此,他也赢得了“神童”的美誉。

张镇芳非常骄傲,但在他的设想里,儿子今后的前途还是在军队中。

不久后,在他的安排下,张伯驹先后到了曹锟、吴佩孚、张作霖手下当兵。由于他头脑机灵,一度做到了旅长的职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伯驹逐渐不能忍受黑暗的官场生活和旧军队作风。而且他更不喜欢见到上层军官对百姓的肆意欺压。

于是在军队没待两年,他便脱下了军装,回到了家乡。

张镇芳虽然无奈,但还是拗不过儿子的性子。于是便将他安排到了自己的盐业银行中。

张伯驹虽然对经商也没有什么兴趣,但因为当时正值局势动荡,大批清朝遗老都将家里的珍贵古董抵押到了盐业银行中。

由此,张伯驹经常能接触到一些古迹珍品。他本就醉心于艺术,在接触到这些古董后,他便对鉴赏名画墨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银行工作的时间里,他没有学到挣钱的方法,却造就了超乎寻常的鉴宝眼光。

自此,他也正式开启了收藏生涯。生于豪门的他,从小便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只要是他看得上眼的,只需说个价钱,他便直接出手拿下,而且从不还价。

而他的“败家”之路也由此展开。

要说在这之前,他只将收藏当作个人爱好,但自从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便将收藏当作了比命还重要的一件事。

那时有个前清恭亲王的孙子,怕家藏的珍贵字画被日本人掠走,于是便打算将字画变卖一部分。

英国的收藏家大维德得知此事后,便托人买下了唐代著名画家韩干所画的《照夜白图》这一幅真迹。

张伯驹得知后立即电报北平市长,希望他能阻拦这件事,但依旧未能挽回名画流落海外的命运。

至今,这幅画还被珍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为了镇馆之宝。

张伯驹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见到国家的宝物流落海外,他内心感到十分悲哀。

此后,他便将守护国家珍宝当作了毕生使命。之后他散尽家财,买回了大量的古董名画。

有一次,一个日本商人想花大价钱买下他手中的《平复帖》,但张伯驹坚持不肯卖,并称:“黄金易得,绝品难求”。

没想到日本人直接被惹怒,派人将张伯驹绑了起来,威逼他的家人交出墨宝。

然而,张伯驹却对家人一再告诫,哪怕是他死了,也不能让国宝落入外国人的手中。

后来,张伯驹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最后还是靠着家人买通了国民政府,才将他救了出来。

被释放后,张伯驹便连夜带着家人和字画,逃到了当时比较安全的西安,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国家的功臣

直到新中国成立,张伯驹认为自己的使命完成了,于是便将这么多年收藏的珍品都捐献给了国家。可以说,故宫里的珍品,半壁江山都是张伯驹先生贡献的。

但此时的张伯驹却已经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了。但他却并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

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国家强大,有能力保护本国的文物不流失而值得高兴了。

1957年,陈毅参加了一场由陈伯驹前线的明、清书画展览会。在得知很多真迹都是张伯驹捐赠的后,陈毅非常钦佩。

后来,他还亲自邀请陈伯驹来家中吃饭。得知陈伯驹家中窘困,陈老总还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接济他。两人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

得知陈老总去世后,张伯驹悲痛万分。他亲自写下一副挽联送到了追悼会,只是当时他已经病入膏肓,并未到达现场。

后来,毛主席派人将张伯驹接到了菊香书屋。

其实两人早在1956年便有过交集。当时张伯驹因为仰慕主席,便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上阳台帖》送给了主席。

不过,主席随后便将这份宝物捐到了故宫博物院。但张伯驹对国家的贡献,主席却一直没能忘怀。

如今两人终于见面,主席立即热情地握住了他的手:“张先生,感谢您为国家的付出,也感谢您能将陈毅同志的一生总结得这么精彩!”

在得知张伯驹生活困难后,主席还特意将他介绍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

纵观张伯驹这一生,他从富贵中来,却孑然一身走到人民中去。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实在令人敬佩!

0 阅读:45
跳跳历史

跳跳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