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暴富”背后的“喜与忧”,专家表示:切莫端了大黄鱼“老窝”

笔下功名寄无人 2022-01-19 11:18:47

“去年和今年渔民两次捕到大量野生大黄鱼,说明野生大黄鱼的自然群体有恢复的迹象,也表明政府和科研人员近年来对海洋生态修复和野生大黄鱼种群恢复的努力获得了很大成效。”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省特级专家严小军研究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欣喜之余,作为科研和政府相关部门,更需要冷静思考“一网暴富”背后的真相。

喜!政府和科研机构不遗余力恢复野生黄鱼种群

渔民能捕到如此多的野生大黄鱼,与多年来政府不间断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渔业资源密不可分。1995年开始,国家实施“伏季休渔”,象山建立渔业、公安、市场、港航等多部门协同、陆海联动的海上陆上联合执法机制和执法队伍,全方位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2014年始,更是推进“修复振兴浙江渔场”专项行动,打击取缔涉渔“三无船舶”,此外积极实施“减船转产”政策,十三五期间减船498艘。一系列的“组合拳”让海洋渔业环境得以修复。此外,象山县持续开展增殖放流,累计在东部海域放流大黄鱼、乌贼、虾类等各类水产苗种15.5亿尾,并在渔山列岛建成海洋牧场示范区。

近年来,浙江海洋大学科研项目团队致力于开展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该项目为浙江省2019年推出的农业领域两个重点研发计划之一,旨在通过智能化高端装备与技术的融合创新,来了解野生大黄鱼的生活习性,从而科学有效地恢复大黄鱼种群。“譬如,原来的增殖放流技术中放流鱼苗的个体大概5公分左右,我们发现鱼苗的存活率非常低,于是提出‘三级放流发’,即先在孵化厂进行原种的繁育,然后送到驯养基地进行小网箱的保育,再通过驯化基地的大网箱进行野化训练,经过野化训练后长到10公分左右,再进行野外增殖放流,这样鱼苗的存活率就大大提高。”严小军说,该项技术获“2020浙江科技大事”,突破了大黄鱼鱼苗群体野化训练与季节性定居两项“卡脖子”技术,能有效提升大黄鱼摄食、越冬和洄游能力,避免被大型鱼类捕食,极大提高野化生存能力。

为了更好更科学地了解野生大黄鱼的生活习性和加强野外训练,近年,浙江海洋大学花巨资建立了7000平方米的柔性围网。“柔性围网基本上是一个防野生的环境,经过声呐系统我们观察鱼类怎么游泳、鱼的大小和水的深度是否不同以及形成几个群体,另外经过浮标监测系统,我们可以观察环境参数的变化,鱼类会有什么不同的行为变化规律。”严小军介绍说,另外,我们还安装了一套训练系统,可以观察到鱼类是听声音容易诱导,还是通过光照诱导行为。我们希望通过多种行为诱导的技术来为鱼类以后回到大海后能更加适应生存环境。“甚至将来我们可以通过植入芯片、机器鱼交互训练、仿生驱赶诱集等技术,进一步重建和恢复舟山海域的大黄鱼自然资源。”

忧!请渔民善待海洋 切忌“一锅端”

连续两年,几乎都在同一季节同一渔区采捕到吨级规模的大黄鱼,这绝非偶然。“因为该海域是东海大黄鱼“中央越冬区”,这个越冬场是上世纪70年代初发现的。随后,大批渔民前往该越冬场围捕,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岱衢野生大黄鱼资源严重枯竭。”严小军说,我们这个行业里头比较痛心疾首的一句话,叫端了大黄鱼的“老窝”。

“每年11月后,沿海的温度比较低,大黄鱼就要向东,向更深的海域回游,他们需要找到一个‘暖窝’过冬,这个也就是‘越冬场’,这个区域就是现在165渔区附近位置。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越冬结束,鱼再向沿岸边游走。从捕货的黄鱼单体重量来判断,这些黄鱼第二年就能排卵繁殖更多的野生大黄鱼,现在‘一锅端’实在痛心。”严小军说,目前渔业捕捞制度,这个区域渔民可以随便作业,因为它不在禁渔期也不在禁渔区,渔民的作业是合法的。但是,我们如果不及时制止,很有可能重蹈我们当年的覆辙。

“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尽快出手,从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要形成一个整体保护架构,就是既要保护它的幼苗期,也要想办法保护它的越冬场,要让它形成一个可持续生长和捕捞长效机制。鱼类一旦比较多的时候可以捕一些,但是要有一定的量限制,否则就很危险。”

0 阅读:18

笔下功名寄无人

简介:多多关注,热爱生活,热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