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晋冀鲁豫的交汇明珠
肥乡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部的广袤大地上,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14°37′至 115°01′、北纬 36°29′至 36°40′之间 。其处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关键位置,成为连接四方的重要节点,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肥乡区打开了通向广阔市场的大门,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使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肥乡区全域地势平坦开阔,宛如一片无垠的绿色地毯,西南方向地势微微隆起,向东北方向缓缓倾斜 。这样的地形条件,不仅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农田易于开垦、灌溉系统易于铺设,也为交通线路的规划与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
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的肥乡区,四季分明,仿佛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四幅画卷。春季,温暖的阳光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万物复苏,然而干旱多风的气候特点,也提醒着人们及时做好农田的保墒工作;夏季,阳光炽热,带来了充沛的降水,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使得肥乡区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秋季,天空格外湛蓝,气候温和凉爽,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麦浪、红彤彤的果实,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冬季,寒冷少雪,大地仿佛进入了沉睡期,为来年的生机积蓄着力量。这种气候条件,为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肥乡区成为了重要的农业产区,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素有 “华北粮仓、冀南棉海” 的美誉 。
二、历史沿革:千年岁月的厚重沉淀
肥乡区的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与变迁 。
早在春秋时期,这片土地便先后隶属于卫国和晋国,见证了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动荡与繁荣。战国时期,它归入赵国版图,成为赵国东部的重要区域,见证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壮举,也承载着赵国的兴衰荣辱。彼时,赵惠文王为纪念相国肥义,将邯郸东部作为其封地,“肥乡” 之名由此而来,寓意着 “肥义之乡”,这段历史不仅赋予了肥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成为其独特的精神标识,激励着后世子孙传承忠义爱国的精神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肥乡区归属于邯郸郡,正式纳入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西汉时期,在今肥乡区境内东北部设立了列入县,属广平国。此后,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漫长岁月,行政区划虽历经多次调整,但肥乡始终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域单元,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 221 年),肥乡正式置县,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肥乡开始以独立的行政建制登上历史舞台。此后,尽管朝代更迭、风云变幻,肥乡县的名称和隶属关系时有变动,但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发展壮大 。
隋唐时期,肥乡县先后隶属于武安郡、紫州、磁州、名州、广平郡等。在这一时期,肥乡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土地,成为了重要的农业产区和交通枢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诗人李白曾游历至此,留下了 “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 的千古名句,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邯郸地区(包括肥乡)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人口繁盛 。
宋元明清时期,肥乡县的隶属关系相对稳定,先后隶属于洺州、河北西路、中书省广平路、京师广平府、直隶省广平府等。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肥乡人民勤劳耕耘,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同时,肥乡也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奇,如北宋圣相李沆、明代 “一门两尚书” 的户部尚书张学颜和骠骑大将军张懋忠等,他们都是肥乡历史上的杰出代表,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
到了近现代,肥乡区的历史进程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1937 年,日本侵略军侵占肥乡县城,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然而,英勇的肥乡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与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 年 11 月 15 日,肥乡县城宣告解放,从此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
新中国成立后,肥乡县先后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地区、邯郸市。2016 年 9 月 30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肥乡县,设立邯郸市肥乡区,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标志着肥乡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启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
三、历史文化:名人古迹与非遗的璀璨篇章
肥乡区人杰地灵,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众多璀璨的明星 。战国时期的平原君赵胜,作为 “战国四公子” 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遐迩,其门下食客多达数千人。他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在关键时刻,毛遂自荐,助其成功出使楚国,搬来救兵解邯郸之围,留下了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等千古佳话,其贤能和谋略为后世所传颂 。
北宋圣相李沆,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直言敢谏著称。他辅佐宋真宗处理朝政,为北宋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 “事无大小,报以闻上” 的理政理念,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
明代 “一门两尚书” 的户部尚书张学颜和骠骑大将军张懋忠,同样在各自的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张学颜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张懋忠则在军事上屡立战功,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
这些历史名人不仅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宝贵品格和精神,如平原君赵胜的礼贤下士、李沆的清正廉洁、张学颜和张懋忠的忠诚爱国等,都深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肥乡人奋发图强,成为肥乡区宝贵的精神财富 。
肥乡区的文物古迹,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平原君赵胜墓,位于肥乡区城东南 4 公里元固乡索家寨村东北,1982 年 7 月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区南北长 120 米,东西阔为 70 米,占地面积 12.6 亩 。原陵墓高大壮观,据原肥乡县志记载,该陵墓原高 20 丈,到明代尚有十余丈,墓阴积雪到第二年春天好长时间才融化,被称为 “赵陵春雪”,虽如今墓土高度不足 4 米,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曾经的宏伟 。墓区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赵武灵王殿、赵惠文王殿、平原君赵胜殿等,东侧殿为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殿,西侧为赵文化陈列馆 。这座陵墓不仅是对平原君赵胜的纪念,更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丧葬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
圣井,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相传,圣井的井水具有神奇的功效,能治病救人,因此备受当地百姓的尊崇。千百年来,圣井见证了肥乡区的风雨变迁,成为当地人民心中的精神寄托 。
窦默墓,同样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窦默是元初名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窦默墓的存在,为研究元初的历史、文化、学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此外,井堂寺、李沆碑等历史文化古迹,也都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 。井堂寺历史悠久,寺内建筑风格独特,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李沆碑则记载了李沆的生平事迹和功绩,是研究李沆及北宋历史的重要文物 。
肥乡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马寨皮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美的雕刻工艺和生动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艺人们在幕后操纵着皮影人物,通过灯光的照射,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表演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奇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表演过程中,艺人们还会配合着独特的唱腔和音乐,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
南营四股弦,同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 。其唱腔优美动听,旋律婉转悠扬,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股弦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南营四股弦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反映历史故事的剧目,也有表现民间生活的剧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
张庄土织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肥乡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其纺织工艺复杂,从采棉、纺线、浆线、落线到织布,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织出的土布质地厚实,图案精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张庄土织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手工艺品,它承载着肥乡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
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肥乡区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存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肥乡区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
四、经济发展:多产业齐头并进的活力画卷
(一)农业:稳优并举,特色鲜明
肥乡区始终将农业视为经济发展的根基,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肥乡区成果斐然,已完成 4 万亩农田的改造提升,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4 万亩,为农业生产筑牢坚实基础,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 “双增长”,粮食播种面积达 72.58 万亩,总产量达 37.82 万吨 。
沃土种业、康润农业等 8 家企业荣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引领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些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带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沃土种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育成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沃玉 3 号、沃玉 964 连续多年被省农业农村厅列为河北省主导品种,其还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 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
肥乡区的特色农产品更是琳琅满目,“两品一标” 认证农产品多达 21 个 。“肥乡番茄” 凭借其出众的口感、品相,以及便利的运输条件,获得了市场的高度青睐,获评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并于 2024 年 8 月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目前,全区番茄种植面积约 3.1 万亩,年产量 25 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领先地位,年产值超过 10 亿元 。此外,天台山镇任堡村、西吕营镇田寨村等 5 个村获评全国或全省 “一村一品” 示范村,形成了 “一村带一业、一业富一村” 的良好发展格局 。
(二)工业:新兴力量崛起,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肥乡区的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兴力量不断崛起,正逐步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在高新技术企业和 “专精特新” 企业培育方面,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5 家、省级 “专精特新” 企业 7 家,新增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56 家、省级 60 家 。
这些企业在科技研发上投入巨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 16.4%,有力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与创新 。中船 718 所派瑞特气在上交所科创板首发上市,填补了全省空白,其在电子特气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肥乡区在高端制造业的地位,还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利仕化学等 2 家企业获评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领跑者” 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 。京津新材料产业园获批省级 “化工集中区”,为化工产业的集聚发展、规范管理提供了良好平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 。
(三)服务业:提质增效,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肥乡区的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提质增效成果显著,多元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2023 年,全年新增限上贸易企业 6 家、规上服务业企业 4 家,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完成 97 亿元,同比增长 7% 。
在旅游产业方面,肥乡区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赵都水镇作为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布局独具匠心,以 “一核、一环、两轴、两带、四大功能分区” 为架构,融合了民俗娱乐、商贸休闲、时尚文创、文化度假等多种功能 。该项目一期总建筑面积 49.3 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年旅游人次可达 300 万,提供就业岗位 1500 个 。节假日期间,赵都水镇的商业区美食街、欢乐王国儿童乐园、月亮湾水上乐园等地客流量爆棚,每天可达 10000 人次,已成为邯郸东部崭新的旅游目的地,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还吸引了 300 名周边村群众就业 。此外,特色乡村游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的肥乡名片愈发响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感受肥乡的独特魅力 。
五、特色产业:独树一帜的发展亮点
肥乡区特色产业亮点纷呈,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其中,七彩月季观光园堪称一大亮点 。该园位于肥乡区南西落堡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 3000 亩 。每至花期,3000 余亩的月季园内花开正艳,姹紫嫣红的月季花竞相绽放,形成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拍照 。
七彩月季观光园在品种培育上成果显著,园内种植的月季品种多达 3000 余种,涵盖了藤本、灌木、大花等多个类别,甚至还有 30 多个国内独有的珍稀品种 。这些丰富多样的月季品种,不仅为游客带来了视觉上的极致享受,也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在种植技术方面,观光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整个园区安装了自动化养护设备,工作人员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远程实现喷水、大棚温控等操作,还能实时查看大棚温湿度信息 。同时,园区内安置了 “滴箭” 浇水设备,通过将类似箭头的插管插入月季花盆中,连接主输水管并调节水量大小,实现了精准滴灌,既节省了水资源,又提高了灌溉效率 。
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七彩月季观光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年收入可达数千万元 。其产品不仅畅销周边省份,还远销广东、新疆等地 。除了花卉销售,观光园还积极拓展产业链条,将月季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在 2020 年、2021 年连续两年举办了月季文化节,吸引了市内外数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通过举办文化节等活动,不仅提升了肥乡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
此外,肥乡区还因地制宜发展了菊花种植产业 。在天台山镇任堡村,曾经的千亩沙荒贫瘠地,经过土壤改造和精心培育,如今已成为菊花的海洋 。每到菊花采摘季,满地的菊花似雪般洁白,又似金般灿烂,村民们忙碌其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任堡村党支部积极创新发展思路,通过土地流转、辐射带动等方式,着力发展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的菊花特色产业,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菊花一万余亩 。
在菊花种植的基础上,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村民延伸产业链条 。通过推行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的农业产业经营新模式,为菊花生产加工提供了技术保障,初步形成了菊花种植、观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肥乡区已形成了以天台山镇任堡村为核心的药菊种植基地,主要种植 “七月菊、怀菊、祁白菊” 等 7 个菊花品种;以东漳堡镇南赵村为中心的茶菊、观赏菊种植示范区,种植 “北京菊、金丝皇菊、婺源菊” 等 6 个菊花品种 。全区菊花种植面积达到 3.5 万亩,辐射带动周边 200 多个村庄的 3 万多名群众参与其中,亩均增收 3000 多元,总产值突破 1.6 亿元,小小的菊花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 “金钥匙” 。
六、总结展望:迈向未来的无限潜力
回顾往昔,肥乡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勤劳智慧的人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到经济领域的蓬勃崛起,再到特色产业的独树一帜,肥乡区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繁荣昌盛 。
展望未来,肥乡区在经济领域有望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工业朝着高端化、创新化发展,服务业向多元化、品质化提升,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在文化方面,将持续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让肥乡的文化魅力传遍四方 。在社会建设上,肥乡区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和谐美好的现代化城区,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肥乡区宛如一颗正在升起的新星,充满着无限的潜力与活力。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它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砥砺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