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鬼斧神工,一些自然造物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河鲜、海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鱼、虾、贝、螺、蛙、蚌、鳖、豚等,我们也经常见到。今天我们来了解一种能产珍珠的海洋贝类生物,叫做蛤蚌。“蛤蚌”不念gé bèng,也不念hā bàng,到底该怎么读呢。象拔蚌又是什么贝类生物,为啥女性食客看了都脸红呢。今天我们来一一了解下。
一、“蛤蚌”的字形演变
“蛤蚌”的两个字都含有“虫”字旁,我们先讲下“虫”的字形演变。“虫”的最初字形,甲骨文中,类似一条蛇,既有“箭头形”的头部,也有向左弯曲的身体,本义指蛇。到了金文时,字形的箭头形头部变为三角形实体,表示蛇的头部,下部身躯依旧弯曲,只不过方向向右。小篆时,字形线条化,已经失去了蛇的特征,开始向抽象的“虫”字转变。秦系字体时,中间有椭圆形腹部,身躯穿插头尾。后来,字形逐步简化,变为方正,成了楷体版的“虫”字。
“蛤”字的左边“虫”字表形,右边“合”字表声。“合”字最初字形,甲骨文中,字体像两个向相反方向张开的“口”字,上部类似“A”,下部类似“廿”,意指两口相接,表示亲嘴接吻之意。金文字体大致不变,小篆字体上部变为“人”“一”组合结构,下部还是口。后来再次演变为楷体的“合”字。“蚌”的右边为“丰”,甲骨文字形类似土地上种植了高大茂盛的树木,金文时变化不大,小篆开始简化,上部类似“屮”,下部多了“两横”,后来再次演化成了楷体“丰”字。
二、“蛤蚌”怎么解释?
从造字本义看,“蛤蚌”都是“虫”字,表示与昆虫类有关,“蛤”字右边为“合”,表示“关闭、闭合”之意,整体指一种能关闭闭合的贝类生物。“蚌”也是如此,右边为“丰”,表示内部肉类多。事实上,从生物学上看,“蛤蚌”就是指蛤蜊,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贝壳类软体生物,壳卵圆形,整体淡褐色,边缘紫色,按照地域可以分为河蚌、海蚌,象拔蚌就是其中一种。
三、“象拔蚌”是什么生物?
“象拔蚌”也是一种蛤蚌类生物,生活在海洋地区,学名叫作太平洋潜泥蛤,霸气的叫皇帝蚌,文雅诗意的叫女神蛤,日常生活我们叫象拔蚌。象拔蚌算是一种大型的蛤蚌,它属于雌雄同体的生物,两片壳一样大,薄而脆,壳里的肉较多较粗较长,类似象鼻子,因而得名“象拔蚌”。象拔蚌具有丰富的蛋白质,有利于提高免疫力,同时蚌肉还有补肾利尿、化痰止咳的作用。
四、吃“象拔蚌”时,为啥女性食客脸红?
象拔蚌的营养价值丰盛,因此多称为餐桌上的美食。但就整体形态而已,多少让女性有点不适。比如,“象拔蚌”它的下部的贝壳多肉丰满,贝壳外的“长鼻肉”较粗较长,整体长达18-23厘米,整体形象威武雄壮,有点类似男性的某种器官。因此,不少女性食客吃时,看到时还有点脸红。
五、“蛤蚌”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gé bàng
同音字:格 棒
部首:虫
结构:左右结构
六、结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时有稻黍稷麦豆,后来食物种类丰盛,除红薯土豆粗粮外,又向山上、湖河江海要食物,于是出现了菌类、笋类、诸多鱼类、贝类、蚌类食物,蛤蚌就是其中之一。“蛤蚌”既是餐桌食物,也是饮食文化,其字形字音字义的发展,说明了华夏传承源源不绝,从物质到文化,再到精神,始终在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