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正在龙陵前线指挥十一集团军主力和日军激战的宋希濂,突然接到军委会的命令,让他去“陆大将官班“受训,总司令一职,由副总司令黄杰接任。
“陆大将官班“受训的,都是未在一线的将领,比如74军在后方休整,副军长张灵甫,被蒋介石特批参训。按理说,以宋希濂的级别,又是正在大战正酣之际,完全没必要去受训。
宋希濂前脚刚走,他的搭档、71军军长钟彬被调去青年军任师长,副军长陈明仁扶正。71军是宋希濂的基本部队,这番人事调整,让他彻底失去了兵权。
宋希濂受训结束后,远征军滇西反攻已告结束,黄杰以“抗日名将”的姿态,在庆功大会上接受了勋章,一时间风头无二。宋希濂自淞沪抗战以来,参与了诸多战役,无论是指挥能力,还是战功,都强黄杰不少,征战多年却落个如此结果,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
宋希濂
宋希濂被撤职的直接原因,是手下谎报了攻占龙陵的军情,他未能分辨真假,向重庆报捷。老蒋接到“捷报”后,让新闻界广为宣传,不料,很快却传来日军数千援军赶到,重新占据龙陵的消息。
老蒋大怒,去电斥责宋希濂,不久之后,更是将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换成了黄杰。这次“乌龙”,宋希濂确有责任,但相比当年黄杰不战而放弃归德、桂永清在兰封一触即溃,情节要轻得多,因为龙陵还在远征军包围之中。可对宋希濂的处理,却比黄杰、桂永清要重得多。
在黄埔一期生中,最早当集团军总司令的三人,依次是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宋希濂年龄优势很大,比胡宗南要小十一岁,比关麟征小两岁。
以宋希濂的晋升速度,若在滇西反攻中不被撤职,那么战后论功行赏,军职就要更进一步了。但老蒋似乎是不愿宋希濂过于风光,借着“谎报军情”一事,夺取了他的兵权。
抗战胜利后,宋希濂被打发去新疆,担任“中央军校”迪化(乌鲁木齐)分校主任。由指挥大军的集团军总司令,变成了管理几百个学生的校长,宋希濂一肚子火,拒不上任。
过了段时间,老蒋得知宋希濂还赖在重庆不走,将他叫来臭骂一番,宋希濂的火爆脾气上来了,出言顶撞。老蒋最忌讳的就是黄埔学生顶撞他,马上翻脸,让宋希濂回家反省,连分校主任的职务,都不打算给了。
宋希濂和妻子冷琴兰
胡宗南等黄埔将领得知后,劝宋希濂向老蒋服个软,宋希濂心灰意冷,叹气说:“算了,诸位都有大好前程,我今后当个菜农足矣。”
宋希濂还真不是说气话,他说干就干,在重庆购租了十几亩地,买来了菜籽、农具。这时,宋希濂的老长官,张治中伸出了援手。
1932年“淞沪抗战”打响后,张治中率临时组建的第五军,开赴上海支援十九路军作战,宋希濂时任第五军87师261旅旅长。宋希濂率部在庙行与日军血战,斩获很大,战后被张治中向老蒋保荐为87师副师长,由于师长由张治中兼任,等于让宋希濂代理师长职权,毕竟宋希濂不过24岁,当师长资历还是太浅。
张治中给宋希濂当上司时,对他很关照,即便两人后来没有了直接隶属关系后,也常有书信往来。
当张治中被老蒋委任为西北行营主任,将要动身上任时,得知宋希濂这个老部下的处境后,便去向老蒋求情,说:“宋荫国人才难得,还是要给机会的。”
张治中是老蒋的“八大金刚”之一,又当过侍从室一处主任,以他的地位,这个面子,老蒋还是要给的。于是,老蒋顺水推舟,让宋希濂跟着张治中一同去新疆,不久后又给了他行营参谋长、新疆警备司令的职务。
原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也被改任为云南警备司令。关麟征、宋希濂在几年前就是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在黄埔将领中,排名仅在胡宗南之下,可却混成了一省的警备司令,连原地踏步都算不上。
杜聿明和卫立煌
此时的杜聿明,则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长官”可不是轻易叫的,这时的国军黄埔生中,只有胡宗南、杜聿明这两人,有“长官”的头衔,当然,“副长官”倒是有几个,但正、副的差距那可就大了。
宋希濂在新疆,一直待到了1948年8月,这才被屡战屡败、无人可用的老蒋记起,将他调到华中“剿总”任副总司令,并兼任新组建的十四兵团司令官。
同时组建的黄维的十二兵团、邱清泉的第二兵团、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有不错的战斗力。实力较弱的李弥的十三兵团、孙元良的十六兵团,由于是这两人的老部队,指挥上也无问题。
反观十四兵团,纯粹是个空架子,承诺的部队,需要宋希濂四处讨要,他连可供使用基本部队都没有。
可以看出,老蒋对宋希濂的重视程度,显然是不够的,给他的任务主要是制衡、牵制白崇禧。直到淮海战役后期,老蒋将全美械的第二军划入十四兵团,这才让宋希濂有了可依仗的武力。
在辽沈战役收尾,淮海战役即将打响这个时间段,因杜聿明在葫芦岛组织撤军,暂时回不来,老蒋一度打算让宋希濂去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协助总司令刘峙指挥。可就在宋希濂收拾停当,准备上任时,老蒋却又告知,说杜聿明回来了,无需宋希濂再去徐州。
尽管宋希濂当集团军总司令之时,杜聿明才堪堪取掉了第五军军长一职中的“代”字,但此一时彼一时,这时老蒋对杜聿明的信任,远非宋希濂可比。
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前夕,宋希濂被任命为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指挥十四、二十兵团,加上游杂部队,计十几万众。老蒋在西南的嫡系武装,主要是两支,即胡宗南集团、宋希濂集团。
老蒋对宋希濂看似重用的背后,却是提防,宋希濂手下几个军长,都有和老蒋直接联系的电台和密码本,尤其是掌握第二军的陈克非(后升任二十兵团司令官)因是浙江人,成为老蒋制衡宋希濂的棋子。军长们私底下和老蒋“窃窃私语”,这让宋希濂还如何顺畅的指挥呢!
宋希濂在川东兵败后,不愿逃去重庆或成都,选择和陈克非等人分道扬镳,带着总部的几千人试图一路逃去滇西,结果在大渡河畔被解放军包围,宋希濂举枪想要自杀,被副官阻止,遂被俘。
按理说,宋希濂并未起义,顽抗到了最后,也算对得起老蒋。但老蒋并不这样想,反而下了一道命令,对逃台的宋希濂系统的军官,限制使用。
其实,老蒋从抗战后期开始,就已有针对性的对宋希濂“限制使用”了。这里面有两大原因,一是,宋希濂当集团军总司令时不过34岁,喜欢采取平衡之术的老蒋,不愿让他的势力发展过快,担心尾大不掉。
与之相似的是王耀武,王耀武在抗战胜利后,看似头上有山东省主席等多个要职,但老蒋却极力限制他的兵权,王耀武上任前,想要把73军、74军、100军都带去山东,却挨了老蒋一通训,最后只同意把73军带走。山东的国军数量不少,但上头有南京“国防部”、徐州绥靖公署直接插手指挥,王耀武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文官”。
这里再把杜聿明拎出来对比一下,王耀武在1944年,升任第四方面军总司令,一年后,因雪峰山会战歼灭二万余日军,当选为国民党“中执委”。同时期的杜聿明,是昆明防守司令、“候补中执委”,无论是职务还是政治地位,都是低于王耀我这个黄埔三期学弟的。
然而到了1948年9月初,杜聿明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的身份去济南视察军务,王耀我以“下属”的姿态陪同。
另一原因是,宋希濂别看晋升很快,少年得志,但始终未被老蒋纳入心腹。老蒋放任发展军事力量的,只有陈诚和胡宗南,两人是浙江人,都对老蒋唯命是从,有主动背锅的觉悟,尤其是陈诚,还是老蒋的干女婿。
再说杜聿明,他自担任第五军军长,正式进入老蒋的视野后,其晋升过程一直很平稳,没有大起大落,直至成为老蒋的“救火队长”。杜聿明对老蒋的服从性很高,在老蒋看来,这是宋希濂所不具备的“加分项”。
在抗战中,表现强于胡宗南这个“天子第一门生”的黄埔将领不少,在抗战胜利后,他们大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老蒋的刻意打压,宋希濂、关麟征、王耀武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