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历来有千古第一行书的美誉,即便我们没有见过其真迹,后世的临摹作品已经让人赞叹不已了。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创作了这幅作品,后一直在王家子孙手中珍藏,直到唐太宗年间,这件作品才被唐太宗连蒙带骗地搞到了手中。让千古一帝如此大费心思,足见《兰亭序》的魅力之所在了。
李世民是个狂热的书法爱好者,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他收集了很多王羲之的真迹,其中唯独缺少《兰亭序》,这让李世民始终觉得不完美,最后居然成为一块心病。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拍皇帝的马屁,满朝大臣们也用心打探《兰亭序》的下落,最后终于确定,《兰亭序》真迹一直被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是位僧人,本命王法极,也是位书法家)收藏,智永辞世后有传给了他的徒弟辩才。
李世民多次派人向辩才所要《兰亭序》真迹,结果辩才根本不给面子,回绝说真迹不在自己手中。李世民为了得到《兰亭序》,只能耍出无赖手段,派出监察御史萧翼去接近辨才伺机骗宝。
萧翼带着几件王羲之父子的其它作品,踏上了骗宝之路。他打扮成书生,来到辩才所在的寺庙山阴永欣寺,在寺庙中装着意态悠闲地欣赏壁画,从而引起了辩才的注意。两人谈天说地抚琴品茶,很快就成了朋友。萧翼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和辩才结交之后就选择离开,等他第二次来的时候,已经是几天以后。这次他带着美酒,和辩才痛饮一番后谈论诗文,展露了自己的才华,让辩才对他更为欣赏。如此几番过后,辩才已经把萧翼引为知己。萧翼又趁机拿出了王羲之父子的作品,向辩才吹嘘自己的收藏,辩才不虞有诈又有些显摆,当场就看把《兰亭序》的真迹拿出来给萧翼观看,萧翼自然是装作目瞪口呆,大大地满足了辩才的虚荣心。没过多久,萧翼趁着辩才不在寺院中时,趁机盗走了《兰亭序》,完成了李世民交给他的任务。
李世民欣喜若狂,从此对《兰亭序》爱不释手,萧翼也因为这件事升官发财。唯一难受的就是辩才,他万万没想到好朋友能做出这样的事,但宝贝到了皇帝手里,他也无可奈何,不过心情郁闷是可想而知的。这件事发生一年之后,辩才就在忧郁中去世了!
李世民如此喜爱《兰亭序》,自然要把它带到坟墓之中,作为自己的陪葬品生死相伴。唐太宗的昭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上,虽历经战乱至今地宫仍未发掘,估计《兰亭序》的真迹还静静地躺在幽暗的地宫中,何时能再现人间也是未知数了!
至于传国玉玺,经历却远比《兰亭序》要坎坷得多了。
传国玉玺相传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秦丞相李斯在玉玺上篆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正式成为政权的象征。历代以来,人们相信传国玉玺是一个朝代的气运所在,得到它的人,意味着是被上天选中的天下之主,而失去天心要灭亡者,必然会失去这块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遭遇的第一次劫难,是在王莽篡汉之时。王莽为了让自己的新朝名正言顺,于是去后宫向他的姑姑、太后王政君所要传国玉玺,王政君愤怒之下,用玉玺去砸王莽,结果玉玺落到地上崩坏了一角。王莽得到玉玺后,只能用黄金镶嵌玉玺,这就是所谓的“金镶玉”。此后传国玉玺屡次易手,甚至还被杨广的后人带入了大漠,但最后终于被唐太宗所得。唐朝末年时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又落到了后唐李存勗手中。公元936年,石敬瑭攻陷洛阳,李存勗眼见覆亡在即,于是带着后妃以及各种珍宝自焚而亡。
从那以后,传国玉玺就失去了踪迹。后世虽不断有传国玉玺现身的传闻,但最后证明都是赝品。那些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的君主们,只能不停地给自己制作各种印玺,聊以自慰。
上述两件宝物就价值而言,我还是认为《兰亭序》要高出一筹,毕竟矫若游龙的汉字,比冰冷的石头更多了几分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