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个聊一聊谭嗣同和他老爹的事,为啥谭嗣同他的大官老爹眼睁睁看着儿子掉脑袋,就是不出手救呢?
都知道谭嗣同是清末的维新派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宣传变法维新。
谭嗣同他爹叫谭继洵,正二品的湖北巡抚,这官儿看着就不小,平常要是谭嗣同捅了点篓子,
他爹肯定有能耐兜底。但为什么最后没能救得了?咱们就一个一个来扒拉。
首先就是他爹不敢救
别看他爹官大,不过这次不一样啊,这回真是掉进了大坑,谭嗣同干的事儿,那简直是把天都给捅漏了!
他居然跑去撺掇袁世凯,想让袁世凯把慈禧给 “收拾” 了,这可不是一般的事儿,这叫谋逆啊!
这不是普通的作死,而是准备给慈禧太后来个“开刀”式的行动。别说是他爹了,就是全朝官员,谁敢碰这个火坑,稍不留神就把全家打进去了。
而且啊,您以为戊戌六君子就谭嗣同有背景?其他几个人,哪个背后没人!
就说杨深秀,他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学生,张之洞那可是晚清响当当的人物,
再看林旭,他老婆叫沈鹊应,沈鹊应的祖父沈葆桢,
那可是两江总督兼太子太保。沈葆桢的岳父是谁呢?是林则徐啊!
林旭的岳父也是官拜河南布政使,从二品的大官呢。
张之洞为了捞杨深秀,找了荣禄等一堆军机大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把人捞出来。
您说谭继勋这么一个湖北地方的官儿,能跟这些人比吗?能牛得过张之洞、牛得过沈葆桢这些人吗?
所以啊,谭继洵心里再着急,也只能咬着牙,不敢伸手救儿子,这风险实在是太大了,简直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谁敢干啊!
再一个就是救不了,
慈禧太后下手那叫一个快,慈禧一拍脑袋就决定咔嚓了,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九月二十四号把人抓了,到九月二十八号就直接拉到菜市口砍头了杀人不眨眼,连个流程都不走,动作干脆利落。
张之洞为了捞杨深秀,各种关系都打通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杨深秀就能逃过一劫。
可谁能想到,二十八号慈禧太后突然下令:“别磨磨蹭蹭的,都给我砍了!
张之洞当时就懵了,赶紧发电报问刑部的人:“这啥情况啊?咋说砍就砍了,咋就这么随便呢?
你说慈禧为啥这么着急那,还不是因为六君子背后的势力太大了,要是拖下去,恐怕夜长梦多
杨深秀是张之洞的人,谭嗣同是湖北巡抚的儿子,林旭背后也有两位总督撑腰,这么多大佬在后面盯着。
慈禧太后能不着急吗?干脆来个生米煮成熟饭”,等这些人脑袋落地了,你们这些大佬就算再有本事,也只能干瞪眼,所以说这时间太短,根本没有操作空间,他老爹想救也救不了。
最后就是不想救
谭嗣同是坚定的维新派,可他老爹谭继洵却是个彻头彻尾守旧的老派官员,这爷俩的观点完全不一样,差十万八千里那,他自己也知道正在做的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儿,只是这个“刀”已经捅了下去,想收回也没法收回了,更何况,在他的眼里,维新图强,流血是不可避免的。
谭嗣同本来是有机会跑的,康有为、梁启超都跑了,他能没机会吗?
他知道,如果他跑了,就等于抛弃了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抛弃了那场关乎国家未来的变革,他宁可选择死也不想弃国不顾。他心里一直清楚,自己这一条路,注定是走到尽头的。
所以,他把自己所有的父子情、个人感情都放在了一边,选择了对大义负责。
那么回头看,谭继勋如果想救儿子,显然也有自己的困难,不仅是因为政治局势的复杂也因为他与儿子的思想差距太大。父子之间的隔阂已经到了不再能用简单的亲情解决的地步。
最终,谭嗣同的父亲谭继勋没有救他,也无法救他。
谭嗣同虽然死了,但谭嗣同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谭嗣同死后,谭继洵给谭嗣同写了一副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大概意思就是说,这事儿闹得很大,千秋万代都得议论。
从这挽联里,咱也能看出谭继洵对儿子的复杂情感,有心疼,有敬佩,也有无奈。
谭嗣同虽然死了,但他的思想可没跟着他一块儿入土。他有两个学生,一个叫杨昌济,一个叫蔡锷。后来蔡锷又教出了朱德,杨昌济教出了毛主席。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谭嗣同虽然生命消逝了,但他的精神却像星星之火,
点燃了无数人的热血,
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