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也用鸡蛋清做面膜
早在公元3世纪,晋代的整容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东晋的名医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与中医治疗学专著。
该书一共有8卷,70篇,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
在这部书中已经记载了用鲜鸡蛋清做面膜,治疗面部瘢痕的方法,还有利用猪蹄熬制成胶体状物做面膜等多种方法的记载。
二.唐代就有人工“酒窝”
酒窝,亦称笑窝或者笑靥,可以在面部许多地方出现,多数是在脸颊部,其次在嘴角旁。
唐诗中就有“当面施圆靥”的佳句;徐凌的《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开两靥”的赞语。
所谓“当面施圆靥”,就是以某种化妆品在嘴角处加点两小点胭脂,取“两颊点妆靥”之意,仿若“酒窝”一般。
但在中医书中对“靥”又有类似“痘痕”之解。
当然,无论“靥”字作何解,都说明作为美容术的一种,在唐代就开始了。
三.南宋时义眼术已经相当高明
义眼术(装假眼)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眼部整形美容术,在我国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并留下这方面的记载。
如元朝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杭州张存,幼患一目,时称张瞎子,呼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壁于上,人皆不能辩其伪。”
“巧匠”为张瞎子安装假目,使“人皆不能辩其伪”,可见南宋时期的义眼术已经相当高明,完全可以以假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