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近代外省移民都是哪里人?陕北移民、关中移民、陕南移民!

历史丰镐看 2024-04-03 13:46:58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本身就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多因天灾、战火、经商、政府移民为主,比较著名的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大槐树”。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咱的狗窝。历史上背井离乡主动移民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天灾人祸战争引起的被动移民,老百姓称为:“逃难”。说一千道一万,洋洋数千年,移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好好活下去”。

陕西清末民国外省人员流入陕西,主要原因是清末陕西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天灾人祸,人口损失严重,特别是清末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前后持续12年,陕西回民损失155万,汉民损失460万,占比总人口一半还多,富饶的关中平原还是重灾区,战后人丁稀少,田地荒芜,外省移民因而大量迁入。

移民

陕北在明朝成了九边重镇,战略地位飙升,朝廷特别重视,从内地徙民实边,第一批土著居民多是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各地防屯抽调而来的随行眷属。这些居民随军居住陕北各县,男不耕,女不织,专籍军护,以吃军饷为主。清末绿营兵解散,全部散兵为民,就地落户。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平息以后,义军大部分人安置在甘肃,还有数万人安置在肤施、延长、宜川、洛川等县,发给粮种,令其垦荒。光绪年间有招抚湖南、四川、山东、河南流民来陕北垦荒。

移民

陕南移民,省份更多。陕南将本地土著之民称之为“老民”,将迁移过来的外省居民称之为“新民”。志书记载:“商州之地,今商洛,流民携家寄籍,开垦者众多,四川人占十之五六,湖北人次之、江西、山西、河南、两广之人占十之二三,土著军人最少占十之一二。”

汉中府所属土著无多,新民数十年内侨寓成家,南郑、褒城、城固、洋县、沔县、平坝之中老民尚多。南北两山及西乡、凤县、宁羌、略阳、留坝、定远之属,则老民占十之二三,余均新民矣。新民者,两湖最多,川民亦多,其次为安徽、两广,余则河南,贵州亦有之。

兴安府(今安康),邑中户口,向来寥寥无几,今生聚日繁,户口较十年之前,已过数倍。惟境内人户,以新附之新民居多,新民多系湖北、四川迁居之户,开山种地以为生,本地土著百无一二。

可见陕南地区主要的外来人口为川蜀、晋豫和湖广地区,这些人的后裔现在都是咱根正苗红的陕西人。

移民

关中近代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南、湖北。《焦云龙年谱》载:“齐、豫、楚三省客民来此著籍落业者,皆自公始”。

清朝末年,天灾人祸,战乱不断,关中人口损失62.2%,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时有山东人焦云龙在陕为官达28年之久,历任咸宁、三原、临潼、富平知县。随赴老家山东招募乡民来关中耕种。号称“落户西安府,人人有饭吃,家家有地种,天天吃白馍”山东潍坊、淄博,莱芜、聊城、高密、安丘、青州、寿光等地百姓2万余人闻讯,纷纷肩挑车推,携儿带女来陕谋生。定居三原、泾阳、高陵、临潼、阎良、临渭、富平、蒲城、大荔一带,至宣统末年,山东移民约迁移过来五六万口。

因山东人是被陕西人当成客人请来的,所以当地人称其为“山东客”。县衙对山东移民每户分30亩耕地,还贷给其耕牛,又减免其税收,令其休养生息。民国时期山东人善于织布染布,电视剧《大染坊》《旱码头》都有体现,山东移民把手艺也就学过来了,当时有铁织布机近400台,闻名西北。山东人有种花生的传统,现在有个食用油品牌《鲁花》,就是用花生榨油。当时山东移民发现渭河滩黄河滩地适合种花生,就大量种植花生,《大荔县志》载:“落花生种者愈多,山东客民取以榨油,民初油坊增至四五十家。”现在渭北有山东移民村400多个,移民后裔30多万。山东移民勤劳肯干重情义,颇得老民敬重。

移民

关中近代移民若以人口数量来讲河南最多、山东次之,湖北人最少。为啥关中湖北人最少?因为湖北的移民主要来自郧阳府两陨地区,也就是十堰郧县、郧西县一带。要到关中来,首先要穿过秦岭山陕南地区,县志载:“镇巴县与蜀接壤,川人过半,楚人次之。留坝县皆为山区,土著甚少,大半川楚。南郑县,汉江以南,称为南坝,多系四川、湖广客民,佃地开荒。略阳县多川湖客民。洋县其所招佃,尽属川鄂。平利县,幅员辽阔,新民多系楚蜀迁居之户。”这就是为啥关中湖北移民这么少,湖北人大部分落户到陕南了。

到了关中的湖北移民,多落户在在西安北郊渭河沿岸、西郊长安、户县渭河沿岸,咸阳秦都、兴平渭河沿岸。为何选在渭河滩呢?县志载:“咸宁长安多滩地,回乱后客佃开辟湿洼之地,远方携带耒耜开地者日众”。

原来湖北人不像早期来的山东人,衙门分给耕地,湖北人需要自己找地中。当时渭河爱发水,经常改道,渭河滩的滩地西安土著居民没人耕种,因为种了不一定能收回来,发了水啥都没有。湖北人没办法,就在渭河滩地开荒种田,割草搭棚,白手起家。志书载:“湖北移民来者渐增,零星而居,开垦荒莱,渐置田庐,久之物以类聚,其语沿其乡音,其事循其乡礼,佃种滩地,谓之客户,土著称其湖北客”。

移民

要说关中近代移民,肯定避不开河南移民。山东人主要分布在渭北东府一带,湖北人偏居一隅,主要在西咸渭河流域。河南人分布最广关中三府都有分布。关中一直是是河南移民的首选,直到今天也是,2020年人口普查:陕西吸引外来人口193.37万,河南人排名第一,有36.96万人成为咱陕西人。

要说起河南移民,就有人说起“河南担”,实际上这不是个贬义词。河南近代受天灾战争影响,乡人逃荒挑着担子,前面是娃娃孩子,后面是锅碗瓢盆铺盖卷,所以将当时的河南受灾群众叫“河南担”,这三个字记录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往事。

民国十八年大饥荒,河南群众主要逃亡地是东北,河南地方志记载:“豫西旱灾尤甚,豫南灾情亦重,前往东北灾民趋为生路之地”。从5月到9月河南移送东北灾民郑州招待处用火车运送灾民35004人,安置在黑龙江17个县,辽宁5个县。河南近代大规模移民陕西是在1938年,日本鬼子进攻开封、郑州,老蒋派人将炸开黄河花园口,豫东15县灾民137万余,关中成为逃难的首选之地。为啥?因为陇海线通关中,交通方便,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河南四周,除了陕西都被鬼子占了,成了沦陷区,大家都不愿作亡国奴,所以都向陕西跑。

正因有了花园口第一代河南灾民落户扎根关中,所以到了1942年河南大灾,全省3000万人口,灾民达1500以上,河南受灾群众首选之地就是西安所在的关中。河南政府用火车送到陕西的灾民就有318500人,更有百万受灾群众坐不上火车,挑着担子顺着陇海线,过潼关,进入关中,沿途落户渭南、铜川、西安、咸阳、宝鸡、直达甘肃天水。当时陇海线沿途各县都有灾民搭建棚户区。前后200多万灾民进入关中,当时陕西总人口不到1000万,铜川县只有5万人,一个矿就安置3000人,宝鸡县城战前不到7000人,战后达到10万人,以至于当时的铜川和宝鸡,被称为“小河南”。

天下穷人是一家,河南受灾群众前来,陕西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房出房,啥都没有那就出力,陇海线沿途搭设粥棚,铜川煤矿首先招录河南受灾群众,西安征用空房安置灾民,发动百姓家家蒸馍,当时定西安为陪都,开发关中,大型基础建设都是优先招录河南受灾群众。当甘肃把12万大包军粮运送陕西后,报胡宗南批准,将立夏前尚能结余的56000包粮食借给河南救灾。身逢乱世,同舟共济,总算是活下来不少人,借用《三原县长陈馆代豫购粮尾欠请求豁免的呈批》来结尾:“复苏之豫民,有益于代赈之陕胞”。

张新武,笔名“丰镐遗子”,世居沣西周礼之乡,长于长安物华之地,自幼好文笔。弱冠之年入伍从军,退伍归乡,醉心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因地利之便,犹喜故乡沣河两岸丰镐故地乡土人文历史研究。加入长安、西咸作协,西安地名协会,担任宗周文化研究会顾问,入选西安、西咸地名专家库,笔不辍耕,文章多发表于报刊、地方志,多次参与本地人文历史书籍编写、民政局道路桥梁命名、电视台人文节目录制。

8 阅读:3335
评论列表
  • 2024-04-05 22:08

    河南移民最多。

  • 2024-04-24 07:55

    明朝山西移民呢

    哥没文化 回复:
    洪武移民(大槐树)主要是填补山东、河南、河北、皖北。
  • 2024-06-29 16:25

    五胡乱中华

    杨入胡口 回复:
    你这是走错片场了吧?

历史丰镐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