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宇宙包含多个系列电影,是一种共享世界观的电影概念。它的重点已经不是故事,而是庞大的世界观,在这里面有无数的架构和设定,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有各种让观众津津乐道的细节。曾几何时,我们还习惯于《007》、《星球大战》这样风靡几十年的系列电影,而随着漫威宇宙的成功,“电影宇宙”的概念已经开始取代系列电影,成为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新的探索方向。
有知乎网友评论说:以前电影纠结于怎么讲故事,现在电影有了新的目标——给你一个世界。
电影宇宙包含多个系列电影,是一种共享世界观的电影概念。它的重点已经不是故事,而是庞大的世界观,在这里面,有无数的架构和设定,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有各种让观众津津乐道的细节,与其说观众在消费这个故事,不如说观众在消费这个世界。
目前已经上映的好莱坞影片中,主要有四个典型的电影宇宙:
漫威宇宙可以说是目前最成功的一个案例,它是基于漫威漫画中的角色独立制作的一系列电影所构成的共同的架空世界,旗下包括《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银河护卫队》等独立系列影片,以及英雄云集的《复仇者联盟》系列。
“电影宇宙”这个概念就是在2008年《钢铁侠》的上映开始的,随着神盾局长尼克·弗瑞在片尾登场,观众开始感觉到漫威在下一盘大棋。但这时漫威还比较谨慎,漫威电影宇宙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尚未落到实处,观众如果没有看《钢铁侠》并不影响其欣赏《美国队长》。
随着2012年《复仇者联盟》的大获成功,漫威才算真正开始了整个宇宙的布局。
也就是从漫威宇宙第二阶段开始,观看漫威电影有了一定的门槛,如果没有看过前几集电影,虽然大致故事也能把握,但观影的乐趣就会减少许多。因此造成了影迷凡是漫威的电影必看,凡是漫威的电影票房口碑必有保障的现象。
DC扩展宇宙 DC Extended Universe
DC、漫威一直是美国漫画业的两大巨头,在超级英雄的系列电影时代,DC的存在感要远远强于漫威。DC的第一部漫改电影《超人》诞生于1978年,而漫威最早的漫改电影也要等到1997年的《刀锋战士》。尤其DC电影中由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达到的高度漫威至今难以逾越。
但在“电影宇宙”时代,漫威可以说是一直压着DC打。
在漫威的《复仇者联盟》上映一年后,DC宇宙重启之作《超人:钢铁之躯》才姗姗来迟,并且影片评价一般。而之后汇集多个主演角色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和《自杀小队》不仅没有达到1+1>2的效果,反而口碑一路走低,直到《神奇女侠》上映,戳到了漫威宇宙缺少女性超级英雄的短板,才为DC挽回了一丝颜面。
DC电影宇宙未来还有《正义联盟》、《海王》、《闪电侠》、重启版《蝙蝠侠》等多部作品上映,至于能不能做到后发制人,只有影片上映后再见分晓了。
怪兽电影宇宙 Monster Movie Universe
漫威的成功让不少好莱坞电影公司开始模仿。2014年,传奇影业与华纳兄弟影业合拍了重启版《哥斯拉》,开启了“怪兽电影宇宙”的序幕。
2017年上映的《金刚:骷髅岛》中,专门研究史前巨兽的多国联合组织“帝王计
划”再次出现,并在片尾出现了包括哥斯拉在内多个怪兽的彩蛋,为金刚和哥斯拉的银幕对决埋下伏笔。
传奇影业拥有日本东宝公司旗下怪兽哥斯拉、拉顿、摩斯拉和基多拉的版权,并在2015年就宣布“哥斯拉”和“金刚”将在银幕上展开对战,影片定名为《哥斯拉大战金刚》,将在《金刚:骷髅岛》和《哥斯拉2》之后的2020年上映。
前不久,环球影业正式发布其全力打造的怪物电影宇宙“黑暗宇宙”(Dark Universe)的Logo,这个Logo将出现在所有“黑暗宇宙”系列电影的片头替代环球影业原有的Logo,并公布了未来三年内相关电影发行计划。
今年6月上映的《新木乃伊》将是“黑暗宇宙”系列的第一部电影,环球影业同时透露2018年4月13日将推出“黑暗宇宙”的第二部影片,但具体内容及卡司还未公开,第三部则是将于2019年2月14日上映的《弗兰肯斯坦的新娘》。
目前环球黑暗宇宙中的已定角色包括:“化身博士”罗素·克劳、“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哈维尔·巴登、“尼克·莫顿”汤姆·克鲁斯、“隐形人”约翰尼·德普、“木乃伊”索菲亚·宝特拉,这次五人也一起亮相宣传“黑暗宇宙”。另外据悉道恩·强森与安吉丽娜·朱莉也有可能出演新加入的角色。
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电影宇宙,《魔兽》、《刺客信条》虽然各只有一部电影上映,但庞大的世界观也可能发展成新的电影宇宙;福克斯的《X战警》系列也衍生了《金刚狼》、《死侍》两个系列电影,只不过由于版权问题,部分角色和漫威宇宙有交叉,这里不再赘述。
电影有商业和艺术两种属性,作为一种商品,电影宇宙的构建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一种商业手段,然而作为一件艺术品,电影宇宙是利是弊,还有待商榷。
下面我们就从电影公司、演员、观众三个角度,分析一下电影宇宙的利与弊。
电影公司
对电影公司来说,电影宇宙提供了稳定的票房保证。
以漫威宇宙为例,2016年《美国队长3》上映时,漫威13部电影的总票房已经超过100亿,而影片的拍摄成本只有20亿左右,巨大的利润证明了电影宇宙模式的成功,也促进了漫威漫画、动画和电影周边的热卖。
并且通过下面的表格你可以发现,在电影宇宙的运作模式下,所谓的“续集魔咒”已经不存在了,似乎越到后面,影片的票房反而越高。
事实上,电影宇宙就是将电影电视剧化。观众一旦看了其中一部,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就不得不看这个电影宇宙之前的所有电影,而且养成一种习惯,对此宇宙的电影一部一部的追下去。
“木桶理论”认为,一个团队的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团队的水平。而在电影宇宙模式中,“木桶理论”失去了效应,因为整个电影宇宙不仅不会因一两部口碑稍差的影片影响整体,反而会借着惯性让即使口碑稍差的影片也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不过这种模式虽然让票房有了一定保证,但同时也淹没了导演个人的才能,出现了许多流水线作品。这类电影需要导演在不破坏大局的同时表现出自己的风格,对导演的要求会比普通电影更高,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导演都有这么高的才能,或者认同制片公司的拍摄理念,因此无论漫威还是DC,拍摄前更换导演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演员
对演员来说,加盟电影宇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目前的电影宇宙项目往往都是大制作的商业片,能够出演这种商业大制作对演员是很难得的机会,例如“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皆因出演超级英雄跻身好莱坞一线。
电影宇宙的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让演员和角色往往捆绑在一起,当观众熟悉了某个演员,那么他将更有机会出现在续集电影里,制片方也不愿意贸然更换演员。
例如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钢铁侠”已经深入人心,唐尼更成为天价片酬的典型,据称他在《复仇者联盟3》里的片酬就高达1亿,占了影片制作费的三分之一,而漫威还声称这个钱花的很值。当然以唐尼的演技和敬业度,这个片酬拿的还是比抠图演员良心多了。
另一个例证是DC宇宙的两任超人扮演者。2006年的《超人归来》中,布兰登·罗斯饰演新一代超人,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然而影片的票房失败让华纳决定更换演员,布兰登·罗斯也一下从一线跌至三线演员,至今不温不火。
“超人”继任者亨利·卡维尔就幸运多了,他出演的《超人:钢铁之躯》虽然也表现平平,但影片是DC宇宙重启的开篇,主要角色更换演员只会让DC宇宙雪上加霜。因此他得以继续在《蝙蝠侠大战超人》和《正义联盟》中扮演“超人”一角。
虽然制片公司宁可开出天价片酬也要避免更换主要演员,但漫威电影宇宙中还是出现了一次更换主演的现象,就是“绿巨人”这个角色。
2008年的《无敌浩克》是漫威宇宙的第二部影片,爱德华·诺顿在这一版中出演了“绿巨人”布鲁斯·班纳,不过影片反响平平,爱德华·诺顿也因理念不同与漫威分道扬镳。随后马克·鲁法洛接替他出演了“绿巨人”这一角色,虽然此后漫威宇宙再也没有关于绿巨人的独立电影,但依然不妨碍他和同样没有独立电影的“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成为好莱坞大牌。
也正是看重了电影宇宙带来的无限机会,最近环球影业公布的黑暗宇宙已定角色中,就不乏汤姆·克鲁斯、约翰·尼德普、罗素·克劳这样希望迎来事业第二春的大牌演员,漫威的《银河护卫队2》也吸引了史泰龙、杨紫琼这样的老牌打星前来客串。
观众
对于观众来说,电影宇宙带来了更丰富的信息量。
在日益碎片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从刷微博、刷朋友圈中获取信息并从中获得快乐。对于电影,人们不再看重演员、导演和剧情,而是更关注影片的世界观设定。
一部电影的时长通常不过两小时左右,构建一个庞大严谨的世界观体系必然要推出续集。而电影宇宙与系列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各个影片的发生时间不是承前启后,互为因果,而是类似行文中插叙、互文的手法,可以同时发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这个手法大大增加了电影宇宙的“宽度”,让影迷感受到这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世界架构,从而吸引影迷去探索、挖掘里面的细节,就像在旅行中来到一个陌生的城镇一样。
上文提到,电影宇宙是在贩卖世界观而不是贩卖故事。爆米花电影的故事本身没有深刻内涵,观众只是希望花一张票的价钱看更多的人气角色、看更大的动作场面,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哥斯拉大战金刚》这样“关公战秦琼”式的角色对决,也能看到《复仇者联盟》这样的超级英雄群戏。
更有意思的是,漫威、DC两家漫画巨头还合作推出过“正义联盟vs复仇者联盟”这样的漫画作品,这个题材如果搬上大银幕,演员片酬恐怕要打破影史最高纪录了吧。
不过这种“捆绑销售”的电影宇宙缺点也显而易见:你必须看过所有相关影片才能完整了解故事。
电影宇宙中,不同电影的故事内容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如果你是一名资深粉丝,肯定要一部不落的看完所有影片,但这就增加了新观众的观影难度,也弱化了每一部独立电影的艺术性。
并且,不同的作品质量肯定参差不齐,但为了故事的完整性还是要一部不落的全部看完,对于强迫症影迷来说实在是个煎熬。
例如漫威宇宙的衍生剧《神盾局特工》,如果观众一集也没看过,在观看漫威电影时一些梗和彩蛋可能就get不到,不过好在对影片整体的理解影响不大。
好莱坞的电影宇宙搞得风生水起,对中国电影行业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业内人士的第一反应就是太早了。因为中国的电影工业和好莱坞真的是天壤之别,远没有到谈论建立电影宇宙的地步。
不过我们还是想到之前炒了很久的《三体》,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其实也有着宏大的世界观,不同作品之间的人物故事也有交叉,非常适合改编成好莱坞这种电影宇宙的模式。
而现状大家也有目共睹,除了游族影业的《三体》跳票,大刘还有五部作品(《球状闪电》、《乡村教师》、《微纪元》、《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将被改编成电影,大部分曝出了开机计划后就了无音讯。
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的改编版权分别在不同电影公司手中,因此就算国内有实力拍出成片,版权纠纷也很难让大刘的作品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影宇宙。这方面漫威就曾深受版权问题困扰,导致快银、猩红女巫、蜘蛛侠费尽周折才能加入复仇者联盟。
为了获得更专业的观点,记者联系了游族影业的前品牌公关总监马丁,和对方聊了聊《三体》、电影宇宙和国产科幻电影。当然,关于《三体》跳票的原因对方并没有透露,但还是指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电影工业和好莱坞相比,还是处于作坊式的阶段。至于电影宇宙,在中国目前是别想了,“没有五年到十年时间,中国的电影宇宙,很难起得来。”
其次,相比电影宇宙,中国网文制造的世界观更具有传播性和可行性。这也是最近国内网剧、网大越来越多的原因,“网剧、大电影、电视剧,对视觉奇观的工业要求更低一些,成功率反而高一些”。
最后,也要对国产科幻电影保持乐观。因为“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政治、经济影响力,中国的文化走出去,参与全球文化,是必然趋势。”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长期必然是看好的。
不过电影宇宙在好莱坞也是新兴概念,除了漫威宇宙经营的有声有色,其他几家的未来前景还不甚明朗。电影宇宙究竟能否成为电影工业未来发展的新出路,还是让时间来检验吧。
而在这段时间,不妨让好莱坞先趟出一条路子,他们的经验我们学习,他们的弯路我们避免,也许我们的电影工业底子薄,但学习的能力我们还是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