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掌故王
编辑|历史掌故王
●○前言○●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在不断发展的艺术积淀中坚守并传承了其卓越的文化传统。通过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创新,他们成功铺就了一条充满民族特色的舞蹈之路。
在这股推动力的驱使下,苗族舞蹈在中华民族多元艺术园地中绽放出令人瞩目的艺术光彩。经过多年的演进和发展,苗族舞蹈不仅集中展现和展示了整个苗族的民俗,还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动感乐章丰富了苗族文化的表达。
●○苗族舞蹈形态○●
如果说苗族歌舞艺术是苗族兄弟姐妹的一种历史再现,那么苗族的舞蹈就是一份无比珍贵的历史记忆。
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苗族舞蹈不仅准确地定位和表达了人们的内心特点,还通过形态的差异充分展示了舞者的内心世界。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将结合不同形态的舞蹈,如芦笙舞和鼓舞,来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芦笙舞是主要由男性舞者表演的一种舞蹈,他们通过吹奏芦笙的同时,运用脚踝、胯骨、膝盖等关节来展示出灵活多变的舞蹈动作。
这种舞蹈在苗族地区广泛传承,特别是在广西西部山区和贵州西北部地区最为流行。在各种民俗庆典中,芦笙舞表演备受广大群众喜爱和尊敬,甚至在过去的岁月里,年轻的姑娘们常以小伙子是否能跳芦笙舞作为择偶标准之一。
苗族舞蹈是中国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作为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历史传承。鼓舞通常采用木制鼓作为表演的道具,这些鼓有时被称为苗族鼓,是一种象征性的乐器。
在表演中,舞者会站立或坐下,同时敲击鼓的两侧,产生富有节奏感的声音。这些鼓通常由牛皮制成,然后放置在架子上,以保持鼓面的张力和音质。
鼓舞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力量和美的融合。舞者在敲击鼓的同时,通常会展现出优美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要求身体协调、力量和节奏感的完美结合。鼓舞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更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和耳朵。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鼓舞演化出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一种是“双人鼓舞”,这种形式要求两名舞者共同表演,彼此协调敲击鼓,并配合舞蹈动作,展示出默契和协同的精彩表现。另一种形式是“跳年鼓舞”,这是一种更加灵活和动感的鼓舞表演。
舞者通过迅速的脚步和身体动作展示了苗族舞蹈的协调性和对比性。这种形式常常给人以活力四溢的印象,吸引了观众的瞩目。
还有一种鼓舞形式叫做“调鼓”,这是一种富有仪式感的表演,常常在特殊的场合,如庆祝节日或重要仪式中表演。调鼓的表演通常伴随着特定的歌曲和舞蹈动作,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团圆鼓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表演过程中鼓舞需要一名鼓手在舞台中央击鼓伴奏,而其他参与舞蹈的人则在鼓点的引导下摆动腰部和手臂,绕着圆圈跳舞。
每次表演通常包含一段舞蹈后的山歌演唱,如此循环直到结束。团圆鼓舞的基本动作包括“大摆”、“细摆”和“小摆”,而晃动手臂和摆动腰部是这一舞蹈形式中充满韵律的独特动作之一。
●○苗族舞蹈的动律○●
苗族舞蹈最早源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每位苗族舞者通过舞蹈来展示纺棉花、推磨、割草、编辫子等各种日常动作。对于那些需要身体扭转的舞蹈动作,他们也强调了对打铁、抽剑等动作的艺术化夸张呈现。
通过这些舞蹈动作,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对真善美的向往,还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在一些集体苗族舞蹈表演中,更充分展示了村寨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繁荣景象。比如,在《踩鼓舞》的表演中,苗族舞蹈演员巧妙地将纺线和种地等日常动作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左右摆动双手自然地展示这些动作。
而在苗族花鼓表演中,通常由一名或多名女子演出,她们通过跳跃和击鼓来展示优美的身姿,同时伴随着豪放而有力的音乐和鼓点,唤起观众内心的共鸣。这种苗族舞蹈不仅体现了苗族艺术文化的精髓,也表达了苗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精神风貌。
在过去,苗族世代生活在湘西附近的武夷山等地,这些地方地理位置明显,日常温度差异较大。苗族人民不仅需要通过身体的节奏性扭转来抵御严寒和风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体质在锻炼和扭转中得到了增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融入了艺术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通过手臂划圆、身体有节奏的摆动和扭转,他们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现代舞蹈作品。
通过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改造,苗族人民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面对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苗族人民培养了一种与自然界亲近的感知和情感,既敬畏又亲切。
苗族人民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如太阳、月亮、山脉、水流、植物和动物,以及创造出各种神明来进行崇拜和膜拜。他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紧密地连接自然和天界,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比如,在苗族的舞蹈中,许多动作是通过模仿猴子而来。在苗族文化中,猴子代表着身手敏捷、机智聪慧,而与猴子互动和观察它们的活泼行为给苗族人民带来了生活的乐趣。
苗族人民通过观察猴子的表情和行为,将它们的神态和生活状态融入到舞蹈中,例如模仿猴子偷桃、左顾右盼、掰玉米、吃桃等动作,进行夸张的表现。此外,苗族舞蹈中也包括了祭天和祭地的动作,这是对自然神明的崇拜,也是寻求内心平静和依靠的表现。
通过这种方式,苗族人民不仅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展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还通过情景再现和传承来记录和弘扬了苗族的历史。
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和模仿不仅丰富了苗族文化,还反映了他们与自然界深刻的联系和互动。这种方式使他们更加理解自然的力量,并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韧。
在苗族舞蹈的演变过程中,地区差异和人文环境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保靖、吉首、古丈等地区,苗族舞蹈将鼓边打法以及鼓点的综合运用融入了整个舞蹈的节奏之中。这种地区差异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为苗族舞蹈增添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一些苗族舞蹈中,特别是那些鼓点节奏复杂的舞蹈,左手击打2/4的节拍而右手却要做出3/4的节拍,这种复杂的鼓点和打法充分展现了苗族舞蹈的智慧性和情感的复杂性。这样的节奏不仅要求舞者具备高度的技巧,还需要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细腻和深度。
在表演过程中,这种复杂的节奏让舞者和观众都能够被深深感染。舞者在舞台上通过舞蹈动律与节奏的融合,时而展现出行云流水的柔美,时而表现出云淡风轻的轻盈,时而又呈现出风驰电掣的激情。
这种多变的节奏和情感表达为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和美好体验。
苗族舞蹈的演变不仅受到了地区差异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还在舞蹈的节奏和动律方面展现了苗族文化的智慧和复杂性。这种多样性和深度为苗族舞蹈赋予了独特的魅力,让人们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美妙。
●○结语○●
对于苗族舞蹈的形态、动律及其演化历史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必须以苗族文化演进历程为出发点。我们应该详细研究动作的发展、起源和不同形式之间的区别。
然而,这项工作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每位艺术家都需要传承历史的艺术传统,并在不断学习和完善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希望我们苗族舞蹈从业者能够在不断进步中,为广大观众带来更美好的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赤水河流域赤水大同苗族传统舞蹈文化初探[D],谭玺,安华文,王继子,大众文艺。2017
[2]文化展演背景下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功能的嬗变研究[D],黄琼,吉首大学。2017
[3]浅谈苗族胯部动律对苗族舞蹈的影响—以贵州苗族为例[D],吴海建,冷艳,音乐大观。2014
[4]从苗舞“踩鼓”的动律分析中看服饰对舞蹈的影响[D],戴岗,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6
[5]戴着“脚镣”跳舞—苗族舞蹈的社会文化学考查之二舞蹈与音乐[D],杨鹓,民族艺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