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是VMware过去一年带给客户和合作伙伴最大感受。
这位虚拟化和云计算巨头正在遭遇多事之秋。这一切的起始来源于2023年11月博通公司收购VMware之后。
2023年12月11日,在完成对VMware收购之后仅半个月的时间,博通便宣布中止销售永久产品+维保支持,全面转型订阅服务,并将众多产品进行打包捆绑销售。
这一举动引发业界热议,多数声音称绝大多数VMware客户每年支付的费用会变得更高,博通的捆绑包意味着客户需要为他们尚未使用或者根本不会使用到的软件付费。而有企业也表示,他们的某个客户正在使用VMware产品,订阅模式的转变让其客户对VMware的账单上涨近500%。
而随后,砍掉CPU授权改为按Core和容量售卖、终止VMware原有经销商和服务商合作进行重新筛选、中国销售和产品团队全部裁撤由唯一授权代理负责、重要产品新版本ESXi 8.0 Update 3不再支持简体中文......这一系列操作,让不少国内用户和开发者已经开始担心VMware后续技术支持、功能更新、运维管理等服务保障的持续性以及成本等问题。
VMware给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或将持续,这对于几乎所有云服务提供商和企业,以及身处其中的开发者而言,都将面临一个选择:订阅一个新的VMware,还是拥抱另一个替代方案。
或许很多企业用户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01去VMware或将势在必行在去VMware的考量上,有两个关键问题始终横在用户面前,其一是替换成本,其二是替换后会不会产生业务收益。
也因此,大部分用户会在“替换成本+后续发展”和“可能成倍增长的订阅费用”之间难以抉择。
但实际上,无论是当前客户希望基本维持IaaS的现状还是对IT平台的整体能力进行升级以及升级混合云架构等方面,可以看到,被收购之后的VMware均展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首先是成本不可控,不论是新购/扩容/升级的成本大幅增加,同等情况下采购价格上升3-6倍。
此外,即使采用了订阅模式,运维工作仍需由客户自己负责,人力成本投入较高。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虚拟化技术并不是万能钥匙,尽管当前有接近95%的企业不同程度引入虚拟化,但随着容器、云原生等技术的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多技术并存的格局。
随着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对企业IT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VMware、OpenStack架构、超融合对资源的虚拟化、云化方式很难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
比如,当企业需要公有云PaaS那样开箱即用、能力强大又非常稳定的方案去构建其业务时,在原有的WMware的产品体系里,并没有适配满足此类场景的方案。VMware仅提供IaaS层+容器平台,无法提供数据库、中间件等PaaS平台以及全面的安全能力。
尤其是当VMware宣布与公有云厂商的合作停止后,未来需客户自行完成云环境的搭建与集成工作,也就意味着当企业需要将其业务应用、数据和服务部署到云环境中以满足业务动态变化的需求时,他们不再能依赖于VMware与公有云厂商的直接合作方案,而是需要企业客户自己去调研、选择并适配合适的云底座,这无疑给用户留下新的麻烦。
再比如在算力方面,AIGC浪潮已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AI对软件层面和硬件设施层面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数据中心大多数以CPU架构为主,在AI时代并不适用,当前的数据中心必须具备基于GPU架构的智算能力,而传统的虚拟化无法满足企业对智能算力的需求。
也因此,不论是当前的价格浮动还是后期的服务保证、技术升级支撑等因素,VMware都给了企业客户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的理由。
02后VMware时代的新技术形态纵观整个市场,能替代VMware单一产品或单一阶段需求的解决方案有很多,一类则主张虚拟化私有云平替,当然此类方案面临和VMware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样的困境,比如服务商发展的不确定性,创新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是否持续等问题。
此外,鉴于虚拟化技术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云原生、容器化等新技术架构的并存发展,VMware留下的市场空白不会被其他虚拟化技术直接代替,而是将由新时代下的新技术或产品来填补。
新技术的本质是人们根据现实的发展需求,对已有技术的重新组合,从而解决新的问题。
以往,企业在构建基础设施时,常因历史因素而采用了多样化的技术栈,包括虚拟化技术、硬件SDN、国产数据库以及超融合技术等。这种多元化的技术部署显著增加了企业在基础设施管理上的复杂性,导致运维负担沉重,标准化水平低下,管理成本高昂。更为棘手的是,这些分散的技术栈难以实现本地与公有云资源的统一、一体化管理。
相比之下,分布式云的出现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以腾讯云分布式云举例,腾讯云分布式云中的本地专用集群CDC方案可以将云服务延伸到不同的物理位置,而服务的所有权、运营、治理、更新和发展仍由公有云提供商负责,特点是无论企业业务做到何地何处,均可以就近交付公有云资源,而运维由云厂商负责,让客户在本地享有公有云同等服务。
某头部重工业集团就是这一方式的拥趸者,过去该集团旗下信息化公司是基于VMware做云底座搭建,但随着业务需求的增长,该公司期望云底座能为公司业务带来更多价值。
也因此,该公司不得不思考,如何在从传统架构到混合式云架构的转型中,又能同时实现 VMware 虚拟化整体方案的替代,并保证不影响原有业务的情况下平滑切换主营业务的底座,还能支撑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实现一举多得?
从立项到小规模验证再到全面替换,该公司一共用了近两年,而采取的方式是通过腾讯云分布式云的子产品本地专用集群CDC实现了本地IDC的云化升级。
一个细节是,为了适应公司过去多年的VMware操作习惯,该公司与腾讯云识别各类匹配点300余项,通过操作方案、产品功能优化等各种方式,避免了重新适应和学习。
同时,由于很多系统迁移需要以IP不变为前提进行迁移。针对这个需求,腾讯云与公司技术团队经过多轮验证,最终确定了最符合企业场景的迁移方案,最终实现了业务系统平滑迁移。
将传统的VMware虚拟化软件升级为基于CDC的一体化敏捷云化平台后,实现全国数据中心以及工厂节点的统一管理,大幅提升运维效率和稳定性,同时既可以把核心业务放在本地化运营,也能通过CDC引入公有云上丰富的PaaS/SaaS能力,在既满足合规的同时又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
03腾讯云分布式云才是企业“只需一朵云”的答案不止是本地专用集群CDC,在越来越多的各行业领域世界500强成功替代VMware的案例中,腾讯云分布式云的更多产品和解决方案被推至台前。
比如,卫龙集团将现有的VMware平台全面升级为企业级专有云TCE云平台(1:1输出腾讯公有云能力),除了统一集团IT系统的基础架构外,还一站式地提供应用上云所依赖的IaaS和PaaS服务,通过云平台的弹性解决了数字化营销业务快速迭代的需求。
据了解,腾讯云分布式云解决方案中还包含专有云PaaS平台TCS,又名云原生套件。TCS提供一站式的云原生PaaS能力,不仅可以部署在腾讯云的IaaS平台之上,还可以直接部署在物理机上。
甚至,如果有客户已经完成VMware替换,希望升级PaaS能力,也可以将TCS“嫁接”在第三方IaaS/虚拟化平台之上。或者如果企业需要拓展分支机构、边缘节点、业务现场的PaaS能力,利用TCS可以快速延伸,无需重新构建。
以及专属可用区CDZ,客户本地云专区,部署在客户指定机房,由腾讯云提供软硬件、运维,完整独立的云底座能力,并有上层400+云应用产品按需选择。
专属可用区CDZ具备像公有云可用区一样的硬件架构、容灾能力、运维体系,同时又提供本地化部署,满足数据合规、业务低时延、规模化扩展等需求。
在「ToB行业头条」看来,腾讯云分布式云通过一套解决方案做出多种组合拳,其产品矩阵不仅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还涵盖计算存储网络、办公协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众多领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所需要的云服务和云产品,并构建属于自己的云环境。
这也意味着,不管用户需求如何变化,都能在腾讯云分布式云上找到企业“只需一朵云”的答案。
—
写在最后
从技术发展的演变来看,分布式云就是云计算面向未来需求进行的自我迭代。这一转变的根源,实际是在于云厂商对企业业务需求的深刻洞察。以期解决企业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融合AI技术的“智能化”、业务快速迭代与弹性扩展的“云原生化”以及打破传统IT架构的“云边端一体化”四大需求。
从这一角度讲,腾讯云分布式云是一朵完全基于客户视角的云,无论用户是期望采用自主可控、专属合规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业务的稳定性,还是在数据处理中融入更多先进的AI算法,以提升业务智能化水平,亦或是期望能够实现业务的快速迭代与弹性扩展,以应对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还实现全球范围内企业分支机构、地方工厂与总部之间的无缝对接,享受统一、高效、稳定的云服务体验,腾讯云分布式云都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