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扎心的事儿,前两天我刷到一个视频,一个初中生对着镜头哭诉,说自己每天写作业到凌晨两点,周末更是被各种补习班安排得满满当当,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一个被程序锁死的机器人。评论区里一片共鸣,不少家长也跟着吐槽,说孩子压力太大,自己也跟着焦虑。
但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说现在的孩子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当年他们吃过的苦比这多多了。这两种声音,乍一听挺矛盾的,但仔细想想,又都挺有道理。一方面,现在的孩子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内卷严重,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老一辈人经历的物质匮乏和时代局限,也是现在的孩子难以想象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该有的样子”?孩子们“该有的样子”,难道就是在这种高压下苦苦挣扎吗?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孩子们的压力归结为升学竞争激烈时,是否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要知道,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需要,而是害怕孩子落后于别人。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像瘟疫一样蔓延,裹挟着每一个家庭。与普遍认知不同,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更应该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剩下刷题和考试,那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人。说个例子,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逼着学钢琴,考级。孩子虽然也拿到了很高的等级证书,但对音乐完全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感。后来,孩子偷偷把钢琴卖掉,换了一台游戏机。这事儿让我朋友气得半死,但我觉得,这孩子挺有想法的,至少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然,也有人会说,现在的社会就是这么残酷,你不努力就会被淘汰。这话没错,但努力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非要挤在独木桥上。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仅从数据来看,我国的抑郁症患病率逐年上升,青少年群体更是高发人群。这背后,除了学业压力,还有家庭关系、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孩子们承受的压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挑战和机遇。过去的人们为了生存而奋斗,现在的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但无论哪个时代,都不应该以牺牲孩子的幸福为代价。那么,孩子们“该有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拥有快乐的童年,自由探索的兴趣,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应该有时间去玩耍,去阅读,去思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回过头来看那个对着镜头哭诉的初中生,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他娇气,而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价值观是否出了问题。我们需要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这就像一棵树,如果从小就被过度修剪,虽然看起来很整齐,但却失去了生长的活力。只有让它自由生长,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所以,孩子们“该有的样子”,不是被各种标签定义,不是被各种期待压垮,而是拥有选择的权利,拥有追逐梦想的勇气,拥有创造未来的力量。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