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隋朝的传奇权臣,是功高震主还是奸佞误国?

畅游史河 2025-02-14 16:00:13
引言:神秘的隋朝权臣杨素

在隋朝那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物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却又充满了争议与谜团。他,就是杨素。杨素,一个在隋朝政治、军事舞台上都留下深刻印记的权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却又被后世褒贬不一。他究竟有着怎样的才能,能在隋朝的权力中心站稳脚跟?他又做出了哪些举动,让自己成为了历史的焦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杨素的世界,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出身名门,初露锋芒

杨素出生于公元 544 年,出身于北朝士族弘农杨氏,这个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自西汉开始,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一直都是名门望族 ,其先祖世代为官,可谓家世显赫。他的祖父杨暄,官至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为北周骠骑大将军、汾州刺史,在北周的军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尽管家族背景强大,杨素的童年却并非一帆风顺。在他年少时,家族曾一度落魄,陷入穷困失意的境地。但他并未因此而沉沦,反而胸怀远大抱负,一心向学,在文学和书法上颇有造诣。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杨素凭借着家族的余荫和自身的才华,踏上了仕途。他最初在北周权臣宇文护手下任职,担任中外记室,后转礼曹,还被加大都督。宇文护在当时权倾朝野,杨素能得到他的重用,可见其才能已经初露锋芒。然而,政治局势风云变幻,天和七年(572 年)三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发动政变,诛杀了权臣宇文护,开始亲掌朝政。杨素因曾是宇文护的亲信,受到株连,面临着被问罪的危险。

但杨素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以父亲杨敷死于北齐,却未得到朝廷追封一事为由,上表申诉,言辞恳切,希望能为父亲讨回公道,同时也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北周武帝起初并未理会他的请求,但杨素毫不气馁,再三上表,这种执着的态度最终激怒了武帝,下令将他斩首。在生死关头,杨素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他高声喊道:“我给无道的天子做事,死是应该的。” 这句话不仅没有让他丧命,反而引起了武帝的注意。武帝欣赏他的勇气和直率,不仅赦免了他的死罪,还追赠他的父亲为大将军,谥号忠壮,同时任命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从此,杨素得到了北周武帝的信任,开始在北周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此后,杨素的才华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武帝让他起草诏书,他不假思索,下笔成章,文辞华丽,气势磅礴,令武帝大为赞赏。武帝对他说:“好好努力,不愁日后没有荣华富贵。” 而杨素却回答道:“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无心谋取富贵。” 这番回答既显示了他的自信,又带有一丝谦逊,让武帝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南征北战,战功赫赫

(一)灭陈之战,统一南北

在隋朝统一中国的进程中,杨素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灭陈之战中,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南北朝时期,天下分裂,南北对峙,百姓渴望和平与统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雄心勃勃,立志结束这种分裂局面,而南方的陈国就成为了他统一大业的最大阻碍。杨素敏锐地察觉到了隋文帝的意图,积极参与到灭陈的谋划之中。开皇七年(587 年),他与尚书左仆射高颎、吴州总管贺若弼等众多有识之士纷纷献上平陈之策 ,为隋朝的统一大计出谋划策。

为了在水战中占据优势,杨素亲自在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督造战船。他建造的 “五牙” 战船,堪称当时的超级战舰,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可容纳战士八百人。这种战船体型巨大,结构坚固,拍竿更是威力巨大,在战斗中能够轻易击碎敌船,为隋军的水上作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此外,他还建造了 “黄龙” 等战船,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师。为了威慑擅长水战的陈军,他故意在江中漂下造船废料,让陈军感受到隋军的强大压力。

开皇八年(588 年)十月,灭陈之战正式打响。杨素与杨广、秦王杨俊并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水陆军五十一万八千人,统由杨广统帅,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 8 路攻陈。杨素指挥水军主力,出巴东郡,顺流东下,负责消灭长江及沿岸陈水陆军。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畏惧,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

十二月上旬,杨素率舟师自巴东郡东下三峡,在长江上游发起攻势作战。当军至流头滩时,陈将戚昕率青龙战船百余艘、战士数千人坚守前方狼尾滩,这里地势险峭,水流湍急,易守难攻,隋军将领们都忧心忡忡。但杨素却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他认为:“成败在此一举。如果我们白天乘船而下,他们就会看见我们,滩险水急,天制不由人力,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有利的条件。” 于是,他决定采用水陆协同,分进合击的方针,乘夜突袭。他亲自率黄龙战船数千艘,利用夜暗,令将士衔枚开进,实施正面突破;同时令开府仪同三司王长袭率步兵由长江南岸攻击戚昕别栅;令大将军刘仁恩率甲骑自江陵西进,沿长江北岸进击陈军白沙要点。在杨素的指挥下,隋军水陆配合默契,于次日拂晓,一举击败戚听所部。戚听逃走,部属全部被俘。杨素对俘虏不杀不辱,慰劳后全部释放,这种优待俘虏的政策,不仅赢得了陈国人的好感,也为后续的作战减少了阻力。

首战告捷后,杨素率领水军继续东下,大小战船铺满了江面,旌旗盔甲在阳光下鲜艳耀眼。他端坐在平乘大船之上,容貌体魄雄健魁伟,陈国人望而生畏,都说:“清河公就是长江之神啊!” 此后,杨素又遭遇了陈荆州刺史陈慧纪派南康内史吕忠肃的顽强抵抗。吕忠肃在两岸岩石上凿孔,系三条铁索横截江面,阻遏隋军战船。为了突破这一防线,杨素分兵一部与大将军刘仁恩军相配合,猛攻陈军岸上栅障营垒。双方激战四十余次,隋军伤亡惨重,死五千余人。但陈军尽割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赏的行为,激起了隋军的愤怒,他们拼死力战,多次获胜。杨素对所俘陈军将士全部释放,进一步瓦解了陈军的斗志。在隋军的猛烈攻击下,吕忠肃被迫放弃营栅,连夜逃走。杨素令士卒毁掉栏江铁索,继续沿江而下。

吕忠肃退据荆门之延洲后,依恃荆门山险要地形,再次阻遏隋军。杨素派善于驾舟的巴延士卒一千人,乘 “五牙” 战舰 4 艘,用舰上拍竿击碎陈战船 10 余艘,俘二千余人,再次大破吕忠肃军,吕忠肃只身逃走。驻守江南岸安蜀城的陈信州刺史顾觉,也弃城逃走。屯守公安的陈慧纪见形势不利,烧掉储蓄,率军 3 万、战船千余艘,顺流东撤,企图入援建康,却被秦王杨俊军阻于汉口以西。至此,长江上游为隋军所控制,杨素成功阻止了上游陈军的东援,保障了下游主力的渡江作战。

隋军在长江上游作战获胜后,杨素一面率主力沿江东下,与秦王杨俊会师于汉口,一面派兵南下略地,扩大战果。二月初,他又派薛胄、刘仁恩率军进击湘州,隋军一举击败出城迎战的陈湘州助防遂兴侯陈正理和樊通军,薛胄等乘胜入城,俘陈叔慎。刘仁思军再破邬居业于横桥,擒邬居业等。湘州等地的平定,为隋进军岭南准备了前进基地。

杨素在灭陈之战中,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指挥,为隋朝的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战功得到了隋文帝的高度认可,战后被进爵郢国公,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千户,以其子杨玄感为仪同,杨玄奖为清河郡公,赐物万段,粟万石,加以金宝,又赐陈主妹及女妓十四人。

(二)抗击突厥,稳固边疆

除了在灭陈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杨素在抗击突厥的战争中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为稳固隋朝的北方边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开皇初年起,隋朝就采纳长孙晟之谋,对突厥施用离间计,使其内部长期混战不休。开皇十七年(597 年),隋文帝允许都兰可汗之弟突利可汗娶隋安义公主为妻,并故意予以优厚礼遇,借以离间都兰可汗。都兰可汗果然被激怒,断绝朝贡,多次骚扰隋边。开皇十九年(599 年)二月,突利可汗奏报都兰可汗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击大同城。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元帅(实际未亲临前线),以杨素出灵州,尚书左仆射高颎出朔州,上柱国燕荣出幽州,三路进击突厥。

都兰可汗得知隋军来攻,与达头可汗结盟,合兵掩击突利可汗。四月,杨素军在灵州以北地区与达头可汗部遭遇。在此之前,隋将在与突厥交战时,因担心突厥彪悍的骑兵来往冲杀,都采用战车、骑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阵法,阵外四周遍设鹿角、蒺藜等物,骑兵留在最里面。这种阵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突厥骑兵的冲击,但也限制了隋军自身的机动性和攻击力。杨素认为:“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 于是,他果断抛弃这种自我保守的落后阵法,改变战术,下令各军摆开骑兵阵势。

达头可汗闻之大喜,以为这是天赐良机,下马仰天而拜,即率 10 余万精骑直扑隋军。上仪同三司周罗睺看到突厥求胜心切,阵形不整,乃请令率精骑迎击,杨素指挥大军随后继进。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杨素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巧妙地运用骑兵的机动性,对突厥军进行穿插分割,使其陷入混乱。突厥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在隋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失去了优势。最终,隋军大败突厥,达头可汗带著重伤逃跑,其众死伤不可胜数,号哭而去。

另一路隋军在高颎的率领下,也大破突厥,都兰可汗败逃,后被其部下所杀。隋军追过白道,越过秦山 700 余里,然后还师。十月,隋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并令长孙晟率 5 万人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给启民可汗驻守,令其招抚突厥其它部落,为分化瓦解突厥,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杨素在此战中,敢于突破传统,大胆使用骑兵突击,充分发挥了隋军骑兵的优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这一战术创新,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智慧,也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后,隋文帝下诏褒奖,赐杨素缣二万匹,及万钉宝带,加其子杨玄感位大将军,杨玄奖、杨玄纵、杨积善皆为上仪同 。

仁寿初年(601 年),杨素接替高颎任尚书左仆射。这一年,他又拜为行军元帅,前往云州攻打突厥。面对突厥的侵扰,杨素再次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率领骑兵紧追不舍,到夜里终于赶上突厥军队。为了彻底击败突厥,他想再次进攻,但又怕敌人分散逃跑,于是命令骑兵稍稍跟在后边,自己则亲自带领两名骑兵和两个投降的突厥人潜入敌阵,同敌人一起前行。敌人没有发觉他们的存在,等到敌人停下来,止宿屯驻的地方还没安排好,杨素命令后边的骑兵突然袭击,大破突厥。从此,突厥人逃得远远的,碛南再没有他们的踪迹了。因为这次的战功,隋文帝让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进位柱国,玄纵为淮南郡公,并赏赐给他织物两万段。

政治舞台,位极人臣

(一)文帝时期,备受重用

杨素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表现,在政治上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开皇十二年(592 年),杨素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与左仆射高颎同掌朝政,成为了隋文帝杨坚的左膀右臂 。他的政治才能和智慧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隋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任职期间,杨素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决断力。他处理政务果断迅速,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他还善于选拔人才,为朝廷推荐了许多有才能的官员,这些官员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隋朝的政治清明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然而,杨素的性格中也有着刚愎自用、恃才傲物的一面。他在朝中与一些大臣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其中与史万岁的矛盾最为突出。史万岁也是隋朝的一位名将,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深受士兵们的爱戴。但杨素却嫉妒他的才能,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在隋文帝面前进谗言,导致史万岁被冤杀。这一事件引起了朝廷内外的不满和谴责,也让杨素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二)助力杨广,登上帝位

在隋朝的政治舞台上,杨素还参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 —— 太子之争。这场争斗不仅改变了隋朝的政治格局,也对杨素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隋文帝杨坚已经立杨勇为太子,但杨广却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他深知杨素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于是决定拉拢杨素,为自己谋取太子之位。杨素也看到了杨广的野心和潜力,他认为杨广更有能力和魄力治理国家,而且与自己的政治理念更为契合。于是,他毅然决定站在杨广一边,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实现夺嫡的计划。

为了帮助杨广赢得太子之位,杨素可谓是费尽心思。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地在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诋毁杨勇,称赞杨广的贤能和孝顺。他还制造了一系列的事件,让杨勇陷入困境,失去了隋文帝的信任。例如,他故意在杨勇面前表现出傲慢无礼的态度,引起杨勇的不满,然后再将此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隋文帝,让隋文帝对杨勇产生了反感。

在杨素和杨广的共同努力下,隋文帝终于下定决心,废黜了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广为太子。仁寿四年(604 年),隋文帝杨坚病重,杨素与杨广等人在宫中侍奉。此时,杨广担心隋文帝会改变主意,重新立杨勇为太子,于是与杨素合谋,伪造了隋文帝的诏书,赐死了杨勇。随后,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顺利即位,是为隋炀帝。

杨素在杨广夺嫡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也因此得到了隋炀帝的高度信任和重用。隋炀帝即位后,对杨素大加封赏,杨素的地位和权力达到了巅峰。

(三)炀帝时期,权倾朝野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杨素的权势进一步提升。大业元年(605 年),杨素被升为尚书令,加拜为太子太师,赏赐无数。他的家族也因此显赫一时,弟弟、叔父等多人都位列公卿,儿子们虽然没有什么汗马之劳,却也都当官做到柱国、刺史 ,真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然而,杨素的权力和地位也引起了隋炀帝的猜忌。隋炀帝虽然表面上对杨素礼遇有加,但实际上却对他心存戒备。他深知杨素在朝中的影响力和势力,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因此,隋炀帝开始逐渐削弱杨素的权力,将一些重要的政务交给其他大臣处理。

杨素也察觉到了隋炀帝的猜忌,他深知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为了避免引起隋炀帝的进一步不满,他行事更加谨慎小心,尽量避免参与朝廷的政治斗争。但即便如此,他仍然难以逃脱被猜忌和排挤的命运。

大业二年(606 年),杨素卧病在床。隋炀帝虽然常常派名医前去给他治病,赐给他上好的药,但暗地里却问医生,总怕杨素不死。杨素也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已经达到了顶点,再加上隋炀帝的猜忌,他感到心灰意冷,于是不肯吃药,也不再仔细调养。最终,杨素在这一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性格复杂,褒贬不一

(一)军事才能卓越,治军严苛

杨素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一生征战无数,几乎战无不胜。他善于运用各种战术,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和敌人特点,制定出合理的作战计划。在灭陈之战中,他面对陈军的顽强抵抗,巧妙地运用水陆协同作战的策略,成功突破了陈军的防线,为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抗击突厥的战争中,他又敢于创新,改变传统的作战阵法,采用骑兵突击的战术,大败突厥,稳固了隋朝的北方边境。

然而,杨素的治军方式却极为严苛,甚至可以说是残忍。他对士兵的要求极高,一旦士兵犯错,绝不姑息,轻者鞭笞,重者斩首。在战前,他常常会寻找一些士兵的小过错,将他们处死,以此来震慑其他士兵。在战斗中,如果士兵退缩不前,他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斩杀。这种严苛的治军方式虽然使得士兵们对他敬畏有加,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反感。例如,在与突厥的一次战斗中,他先派了一二百士兵冲入敌阵,这些士兵几乎全部战死。如果有士兵侥幸逃回来,杨素会认为他们没有拼死作战,将他们全部斩首。然后,他又派第二批士兵冲上去,如此反复,直到士兵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奋勇杀敌为止。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也让士兵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政治手段狠辣,善于钻营

在政治舞台上,杨素同样展现出了复杂的一面。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打击政敌,排除异己。他与朝中的一些大臣结党营私,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对那些不顺从自己的人进行打压和迫害。例如,他与贺若弼是表兄弟,但因为贺若弼对他为相不服,他便常在文帝面前诋毁贺若弼,导致贺若弼被免官,贬为庶民。后来虽然贺若弼恢复了官职,但文帝始终对他心存猜忌,不再给他实权。

杨素还善于阿谀奉承,讨好皇帝和皇后。他深知独孤皇后在隋文帝心中的地位,于是极力讨好独孤皇后,在她面前说杨广的好话,诋毁杨勇。在建造仁寿宫时,他为了讨好隋文帝,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宫殿建造得极其奢华。他的这种行为虽然得到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赏识,但也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和怨恨。

在太子之争中,杨素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为了帮助杨广夺取太子之位,不惜使用各种手段陷害杨勇。他故意拖延时间,让杨勇在东宫等待,然后将杨勇的不满和愤怒报告给隋文帝,让隋文帝对杨勇产生了猜忌。他还在朝中散布谣言,诋毁杨勇的声誉,使得杨勇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孤立。最终,隋文帝在杨素的挑拨下,废黜了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广为太子。

(三)才华横溢,文采斐然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杨素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工于诗文,其诗作风格独特,既有北方诗歌的雄浑豪放,又有南方诗歌的细腻婉约,展现了南北诗风融合的特点。他的代表作品《赠薛播州》十四首,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被誉为隋朝诗歌的佳作。在这些诗中,他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政治抱负。

例如,在《赠薛播州》其十中,他写道:“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夐。唯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风、寒雁、孤城、冷月等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疲惫。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杨素的文学才华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散文也写得非常出色。他的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一些奏疏和书信,不仅展现了他的政治见解和才能,也体现了他的文学素养。

结局成谜,身后余波

杨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的结局却充满了争议。关于他的死因,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一种说法是,杨素是病逝的。据《隋书》记载,大业二年(606 年),杨素卧病在床,隋炀帝虽然常常派名医前去给他治病,赐给他上好的药,但暗地里却问医生,总怕杨素不死。杨素也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已经达到了顶点,再加上隋炀帝的猜忌,他感到心灰意冷,于是不肯吃药,也不再仔细调养,最终在这一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

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杨素的死并非如此简单,很可能是被隋炀帝授意毒死的。这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是隋炀帝对杨素的猜忌和不满。隋炀帝即位后,杨素的权势和威望达到了顶点,这让隋炀帝感到了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隋炀帝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除掉杨素。而且,在杨素病重期间,隋炀帝的表现也让人怀疑。他虽然表面上关心杨素的病情,派名医前去诊治,但暗地里却问医生杨素什么时候会死,这种行为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无论杨素的死因究竟如何,他的死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的一生,见证了隋朝的崛起与辉煌,也经历了隋朝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隋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性格和行为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和不满。

杨素死后,他的家族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他的儿子杨玄感,因不满隋炀帝的暴政,于大业九年(613 年)在黎阳起兵反隋。杨玄感的起兵,得到了一些人的响应,但最终还是被隋炀帝派军镇压下去。杨玄感兵败自杀,他的家族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株连九族,杨素的坟墓也被毁掘,尸体被挫骨扬灰,曾经显赫一时的弘农杨氏家族,就此走向了衰落。

杨玄感的反叛,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却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它揭示了隋朝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也让人们看到了隋炀帝统治的腐朽和残暴。此后,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杨素作为隋朝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对隋朝的兴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隋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性格和行为也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让我们对隋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结语: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杨素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名门,却在家族落魄时奋发图强,凭借自身才华和勇气,在政治和军事舞台上崭露头角。他南征北战,为隋朝的统一和边疆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军事才能和创新精神令人钦佩;他位极人臣,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却也因政治手段和性格缺陷备受争议。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英雄,也不是纯粹的奸佞之臣,而是一个有着卓越才能,又有着人性弱点的人。他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令人诟病的行为;既有忠诚与担当,也有野心与权谋。

对于杨素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 “好” 或 “坏” 来评判。他的功与过,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影响着隋朝的兴衰,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正如古人云:“盖棺定论。” 但杨素的定论,却始终充满了争议。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他的功过也将永远被人们评说。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