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逝世50周年,他改变了好莱坞对华人的偏见,不愧是功夫巨星

贾社会诩说娱乐 2024-10-10 16:16:39

1973年7月20日,这是一个注定将被写入电影史的日子。32岁的李小龙在香港九龙塘的女演员丁佩家中离世,这个消息如同炸弹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龙争虎斗》的背后,故事一波三折。在李小龙与好莱坞谈判时,他提出了三个要求:首先,电影必须是中美合拍;其次,剧本要由他主导,按照他的想法来拍;最后,电影的名字必须改为《龙争虎斗》。

要说李小龙在香港的成绩,那可真是一部比一部猛!从《唐山大兄》的319万港币,到《精武门》的443万港币,再到《猛龙过江》的530万港币,他是一次又一次地刷新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

可惜天妒英才!正当李小龙在国际影坛大展拳脚之际,他突然离世,这个谜团一直延续至今,各种猜测层出不穷,但始终没有定论。

比起他逝世的方式,我们更应铭记他生活的精彩

李小龙的一生简直就像一部传奇电影,现在回顾起来,依然令人震撼不已。

在奥运期间,好莱坞尽显“国际影坛巨头”之风范,对本国对比鲜明的价值观“充耳不闻”;返场后,好莱坞却又“幡然醒悟”,开始对本国的价值观口诛笔伐。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反华成了好莱坞的“家规”;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好莱坞也开始意识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市场,将不再对他们一味的“一边倒”很多反对“一起奥运”的声音,让好莱坞适当的注意到了,他们应有所畏惧。

故而,无论是在金钱利益还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上,好莱坞在当今背景下必然要有所动作,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维护好莱坞的声誉。

且不论好莱坞是真心还是假意,但好莱坞的确开始有所改变对中国的态度,也从极度蔑视转变为中立,甚至是持尊重的态度好莱坞意识到,若要在国际电影市场上长久立足,他们就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

在社会思潮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下,好莱坞的态度转变是必然的。好莱坞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时做出调整,才能在国际影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中国的态度,不应太过决绝,也不能太过亲热,保持中立的态度,以示尊重,或许是他们当下最好的选择。

关于李小龙在好莱坞的经历,可以说是悲喜交加的。尽管他在《青蜂侠》中的扮演的加藤一角色受到了广泛好评,他的风头甚至超过了主角,但好莱坞的大佬们仍然将他视作"黄种人"。

“啥意思”可以理解为“这是什么意思”或“是什么意思”,即是一种疑问语气。意思就是你虽然能力很强,但是目前只能在舞台上扮演配角或者最多担任武术指导的职位。

那时候的好莱坞,对华人演员的态度有多恶劣呢?比如,李小龙为电视剧《功夫》提供了创意,还被允许与白人演员一起主演。

李小龙选择用实力说话。1970年,他回国乡香港探亲,意外遇到了伯乐——邹文怀。这位"香港电影教父"可谓是眼光独到,李小龙一开口就要一部戏一万美金(最终谈到7500美金),还要求分红,同时他还要求将成立一个专门的电影公司。

这个价钱让邵逸夫,这位老牌电影大亨都感到震惊,他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年轻市场的不成熟和不理智。

然而,邹文怃这一步棋下得真妙!为了撬动李小龙,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些条件,还专门成立了协和电影分公司。

你看,这就是实力的认可。他在好莱坞一度被人瞧不起,来到香港后却找到了真正欣赏他的伯乐。

现代观众可能不知道,在那个年代,华人演员主演好莱坞电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还要听取华人的意见了。

然而,李小龙非常出色,他运用自己的实力走出来了这条路。他不卑不亢的态度为后来的华人演员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

回头想想,假如当年好莱坞未曾拒绝他,香港方面的辉煌或许不会如期而至,没有资本与好莱坞平等对话。

李小龙最厉害的一战并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在1964年在美国武术界引发的激烈的对决,轰动一时!

有名叫黄泽民的高手,不是一般人。他是铁砂掌顾汝章的徒孙,学过形意拳、太极拳和少林武术,同时还跟随严尚武和马金凤。

黄泽民在华人武术界可是青年一代领军人物。

当时华武术界对黄泽民的实力颇为自信,以为这回李小龙肯定要被打得抱头鼠窜,跪地求饶了。而李小龙也同样信心满满,他内心想的是,这场战斗他一分钟就能解决。

结果是,他们整整打了三分多钟,李小龙虽赢了,将黄泽民按在地上摩擦,但他自己却高兴不起来。

为啥?李小龙发现自己被传统武术的套路给束缚住了。本来他可以速战速决,却因为受限于固定的招式,硬是多打了两分钟。

截拳道以其简洁、直接、高效的核心原则横空出世,颠覆了传统武术的理念。

李小龙将所接触的各类武术的精华融会贯通,结合实战需要不断进行改良,创立出了这种独特的无限制技击术。

这一改革让当时的武术界倍感震撼,有人指责他是叛徒,也有人称他为革命者。

李小龙的这波动作简直像武术界的“破旧立新”!在最讲究传承的武术圈子里,他勇于推翻传统,开创新的天地。

李小龙的转变,堪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教科书案例!他从一个顽皮的孩子,蜕变为后来的功夫巨星,让人惊叹不已。在青年时期,他却是个简单直率的青年,只是后来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挑战之后,他才真正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在香港,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到处可见,他的父母对此焦虑不已。

但当这小子踏上美国的土地时,他像是突然开窍了。他白天在西雅图爱迪生技术学校拼命学习,晚上还要去餐厅打工以养活自己。

凭借着这样的努力,他成功考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学子主修的竟然是哲学,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还选修了戏剧和心理学。

李小龙这么用功,可不是一下子就开窍了的!他渐渐发现,光会打架可不够,还得有文化底蕴。就像开的振藩国术馆一样,教你怎么出拳踢腿,更重要的还要给你讲讲东方哲学。

他还创作了一本名为《中国基本拳法》的书籍,这本书在美国的热度可不一般,让老外首次系统地了解了中国武术。

1964年的长堤空手道赛事,就是李小龙展示自身实力的舞台。

你看,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例证啊!一个只知道打架的坏小子,通过在大学中学习哲学、心理学和戏剧,变成了能够将武术与哲学完美结合,并且懂得因材施教和如何在电影中展现功夫的武道家。

这种蜕变,归根结底是由"打得好"升至"想得明白"。李小龙的教导是:习武不仅注重外功,更要修炼内功;不能仅仅一味挥拳,还要学会思考。

李小龙最厉害的地方恰恰不是能一寸拳打死人,而是他敢于推翻自己的常规观念!这种向零出发的勇气,才是真功夫。

他发现每个徒弟的体质、性格都不一样,同样的招式不可能适合所有人。但很多师傅遇到这种情况却会说:"我这套拳法传承几百年了,你如果学不会那是你的问题。

李小龙的做法让人不解,他竟然毫不犹豫地放下了自己努力创立的截拳道。

他经常对徒弟说:"我无法教你什么,我只能助你了解自己。"这听起来像是不负责任,但其实是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并不是要教你某一种固定的招式,而是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李小龙的真实武道理念正如他所说的,如同水一般,无形无态,能随时变化。这并非他的空口无凭,而是他实实在在做的。看看他教导不同的徒弟时,使用的方法都是各式各样的。

有的人身体强壮,就教刚猛的;有的人灵活性好,就教轻巧的。

他常说:“千拳归心,一路前行,返璞归真,方为功夫。”现在听到这话,都感觉特别有哲理性。说到底,就是不论在何领域学习,都要找回自己的初心,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你们再想想,这得需要多大的胸襟啊!自己辛辛苦苦创立的体系,说放下就放下。一般人都是恨不得把自己的那套传给所有人,生怕别人学不会。

李小龙与众不同,他追求的是真实的武道精神,而非虚有其表的功夫。

所以说,李小龙之所以成为武道宗师,不在于他本身能打,而是因为他理解并实践了"归零"。

0 阅读:27

贾社会诩说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