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约3.5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患者多达百万人。
预防大于治疗,乙肝疫苗的问世无疑是防控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和降低相关肝病发病率的重大突破。为此,很多人都曾接种过乙肝疫苗。很多人认为一旦接种了乙肝疫苗,就可以终生无忧,无需再担心乙肝的侵扰,这是真的吗?
乙肝疫苗是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抗体来起作用的。乙肝疫苗的接种一般需要按照0、1、6个月的程序进行。也就是说,在接种第一针后的一个月接种第二针,六个月后接种第三针。这种接种方式被称为全程接种,在多数情况下,完成标准的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后,人体便能够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从而大大降低未来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疫苗保护力并非一劳永逸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接种乙肝疫苗确实能够为绝大多数人提供高效保护,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完成三剂标准乙肝疫苗接种后,大约95%的婴儿、儿童和青少年能够产生长期保护性的抗体,而成人接种的保护率也在90%以上。这表明,乙肝疫苗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种保护效果通常可以持续20年甚至更久。
保护期限与个体差异
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虽长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维持终生免疫。随着时间推移,部分人(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个体)体内的抗体会逐渐下降,其保护作用可能减弱。此外,疫苗的持久性还与接种年龄、接种剂量、个人免疫系统状况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医疗卫生工作者、经常接触血液或体液的人员、慢性肝病患者等,可能需要定期监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并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是否需要加强接种。
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并非人人适用。孕妇、过敏体质者以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避免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体液、血液的物品。
如果有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史,并出现疑似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如乏力、食欲下降、黄疸等,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检查和治疗。
如何预防乙肝?
1、避免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因此需要避免与患者共用注射器、针头等,也不要在不正规的诊所、医疗美容机构进行拔牙、纹身、纹眉等可能涉及血液接触的医疗操作,以免增加感染的风险。
2、阻断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病毒还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要注意进行安全的性行为(如避孕套等),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体液的物品。
3、个人防护:慢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应避免将血液、月经、精液及皮肤黏膜接触别人或其他物品。这些人除了不能献血或从事可能导致血液暴露的特殊职业外,若身体条件允许,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但需要加强随访。
4、切断传染源: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性传播,因此想要预防乙肝,就要从这三个传播源头上来进行防护。平时如果需要使用血液制品的时候,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来治疗,避免出现医源性乙肝病毒传播的情况。平时尽量少接触血制品,并且少跟乙肝病人接触。
天天月干月干真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