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文物、考古工作40余年。历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队队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西安碑林博物馆顾问、《收藏》杂志主编、《收藏界》杂志社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西安市收藏协会终身顾问。
他,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资深文物考古专家,他,纵横古今,在文博界分量十足,他,博学强记,著作非凡,保有着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应有的本份和谦逊,他,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却总是以专业博得众方倾服,他的书法作品,从钟鼎而来、从碑石而来、从摩崖经幢而来,在书海中漫游学历,他,一位真正书写自己的书法家,他,是吴梓林。 吴老师的工作室,即是家,在博物馆的家属区。因为日间繁忙脱不开身,我们只能选择夜间相见。电话沟通之后,我们顺着巷道寻迹前往,早早看到一个中等身材的老者从楼道中走出。因为早前见过吴老师一次,看出他脚力健硕地行走过来,我们即刻招呼“吴老师”,生怕已逾八十多岁的他多走两步。婆娑暗影下,吴老师也即刻回应;携手相向中,娓娓道来此间的经历。 吴老师是湖南慈利人。多年求学、工作都在陕西。他在民国时期公学课堂上的基础教育,自幼毛笔字是其根底。当问及当下传说中的私塾教育对传统国学、毛笔书法教育的苛刻严求,公学课堂并非如此的印象时,吴老师说,那是误解,公学的蒙学课程就是传统国学,撇弃的是“伪国学”更多的是新学的课程设置,注重科学教育。“现在的某些设置框架有些已回复当初的设置理念了”。 吴老师家境贫寒,两岁失怙,一家老小靠继父的裁缝手艺维持生计。生意清淡时节,母亲就带着他们兄妹给人糊烟盒、扎冥器以换取升斗之资,聊补无米之炊。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自幼爱好书法,在生父留下的“黄自元”、“邓石如” 两册法帖中早晚临摹。由于家中生活拮据,他10岁才入学堂,接受启蒙教育,临习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诸家法贴。那时节,学校重视书法教育,经常举办大字比赛,他每每总是第一,蒙长辈奖掖,愈发热情高涨,终练就一身童子功夫。 新中国的教育体系重视理科教育,吴老师靠着自己的勤奋刻苦,初中高中只上了五年半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北大学历史系,师从侯外庐老先生一派。毕业后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实践,在第一手的甲骨钟鼎、碑石墓志、摩崖经幢、砖瓦刻铭文物研究中,汲古融今,获益非浅。吴老师是早期的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当时入会的协会会长是石鲁先生。但因为行政职务的关系,他在职时绝少有时间提笔挥毫。临近退休在碑林博物馆做顾问时期,因其丰厚的学养,对名碑进行了系统整理,曾经编撰《试论篆书在中国书法上的影响》《重修咸阳城碑记楷书大字帖》《传拓技法》等专业书籍,遂使他的书法日渐长进,且在书法理论方面也颇有新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离退后,担职《收藏》、《收藏家》杂志主要负责人时,对书法艺术的考量和美学探索渐有成形。 吴老师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尤以楷书最擅。由于善集众家之长,他的楷书平实严谨,柔中寓刚,银画铁钩,端庄秀丽,好看耐看,有柳、欧之风,且能自成风格:秀气中又知劲草,规矩中方显从容。
以笔者之见,各种书体,楷书最见功力,不易藏拙,但书写也最为费劲。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诱惑太多,文人也就丹田难守。常见一些所谓“书法家”,喜走偏锋,动辄龙飞凤舞,强作惊世骇俗之状,以博廉价赞赏,但从不写楷书。说穿了,不过掩饰殖学根浅而已。吴老则不然,他把笔抵毫,皆肇乎本性,旨在提高书艺,涵养正气。联想到其人耿直豪爽、嫉恶如仇、不事张扬的秉性,所谓“字如其人”,实不谬也。因了长期从事文物考古,近水楼台,吴老师浸淫于商周甲骨、钟鼎铭文、秦篆汉隶、魏晋碑刻及隋唐翰墨之中;得古人无形之相、纸上烟云之真谛,转益多师、融古铸今。他的字,以简约取势,以虚和得韵,雅逸流美,自然天成。从其笔墨线条中可以感悟到书法艺术的力度、动态美和韵律美。他的作品,既讲究法度、传统、个性鲜明,又能入古、出新。因为能入古,其作品表现出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的书卷气;因为能出新,又能表现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这是吴老师凭几十年对书法的执着追求、真切感悟和深刻理解而达到的寻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书品即人品”。吴老师一向有“纳于言而敏于行”的古君子之风。他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学问,实实在在创作书法。当你言及一个内容请他一幅字的时候,他总会说,你稍等等,我需要仔细琢磨下再创作。而不几时,他会主动通知你,字已写好,可以交给你了。
吴老师每天规律作息。写字,总是他的平生爱好,每天的研墨展纸,挥毫书写,有时连续书写七八个小时,案头几上,翰墨飘香。这多年,找他求字的人多,或为学校新刻碑石书丹,或给商家店铺榜书匾额,钱多钱少,给钱不给钱,总是有求必应。他常说,写字如有润笔,固然可喜,但绝不能为钱而写字。书艺无止境,只有反复揣摩研习,才能不断有所长进。
吴老今年八十多岁了,他身体健硕,貌若六旬,谈笑风生,声如洪钟。我们推断,早年野外考古的奔波,练就了其健康的体魄,因了身体好才有了他目前仍有临池不辍的本钱,而钟情于书法艺术才使得他生命有了生机,助长了强健的体魄。两者互为因果,竟不知老之将至。我们祝愿吴老艺术长青,健康长寿。欢迎点赞留言,喜欢吴梓林老师作品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