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冬眠的蛇类开始蠢蠢欲动了,而刚从冬眠中苏醒的蛇,攻击性更强,毒性也更大,因为它们不仅饿了一整个冬天,继续捕猎来补充能量,其蛇毒也攒了较长时间。
那么在野外遇到蛇的时候,该如何自保呢?民间有种传闻,说是“打蛇时,要么不打,要打就打死”,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我们本文就来聊一聊有关打蛇的话题。

蛇类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1.2亿年,而人类害怕蛇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婴儿在看到蛇的时候会出现心跳加速、瞳孔放大等症状,这说明人类对于蛇类的恐惧是遗传的。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人类祖先在与蛇类打交道过程中,那些对蛇类没有任何畏惧心理的,会因被毒蛇咬伤而亡,而存活下来的人类祖先,都是对蛇比较害怕的,他们将这一基因遗传了下来。

无论是在野外游玩,还是在公园散步,当有蛇突然出现在眼前时,绝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躲闪或者打蛇。那么,民间传闻“打蛇时,要么不打,要打就打死”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蛇具有灵性,如果遇到蛇的话,最好是躲开,不要轻易打蛇。但如果打了蛇,就一定要打死,否则蛇会进行报复。这种说法显然是具有迷信色彩的,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蛇只是一种爬行动物,不存在所谓的“灵性”,至于说蛇会报复,更是无稽之谈。因为蛇根本就分辨不出人类的模样,它们甚至看不清人,又何谈报复呢?蛇类的视力很差,无法聚焦,只能看清眼前的事物,一米以外或者静止的事物都视而不见。如果有人打了蛇,蛇根本就看不清人长什么样。蛇是靠嗅觉来感知周围环境的,它们不具备报复人类的能力。

不过,民间传闻往往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既然有“打蛇要打死”的说法,肯定是有依据的。事实上,打蛇要打死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受伤的蛇更具攻击性,很可能会咬伤其他路人。你想想看,当你遇到一条蛇的时候,下意识地捡起石头扔了过去,导致蛇受伤。随后,你转身就离开了现场,蛇也并未被打死。过了一会儿,当再有人经过此处时,就很可能被受伤的蛇咬伤。

不过相比打蛇,在野外遇到蛇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那就是远离现场,根本不用理会,因为蛇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它发现有人靠近的话,也会主动避开。另外,蛇的爬行速度并不快,平均速度还不到20公里每小时,如果你遇到蛇害怕被它追咬,最好的办法就是转身就跑,蛇根本就追不上。有人可能并不赞同上述观点,因为每年在蛇类活动频繁的季节,都会发生很多蛇伤人事件,尤其是在蛇类较多的地区,蛇伤人事件屡见不鲜。既然蛇不主动攻击人,为何还会发生那么多蛇伤人事件呢?其实啊,绝大多数蛇伤人事件都是“突然事件”,蛇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了蛇,或者闯入了蛇的领地,距离蛇太近,让蛇感受到了威胁,那么蛇会因为自卫而咬人。

也就是说,蛇伤人基本都是蛇的自卫行为,而人踩到蛇也是因为没看见。所以前往野外游玩时,要做好防蛇准备,比如身穿长裤、长袖,不要穿拖鞋、凉鞋,这样即使被蛇咬一口,也不会受伤。如果是爬山或者前往荒野之处游玩,要时刻做好“打草惊蛇”,用一根棍子在道路两旁的草丛里时不时敲打一下,蛇类听到动静后,在你没有靠近的时候就会提前离开。

总之,遇到蛇的时候,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尽快远离,退到安全距离以外,等蛇离开了再往前走。蛇类不会主动攻击人,见到蛇也不要打它们,保护了蛇类,也保护了自己。